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我的文章

北京法海寺壁画艺术的源流和成就

秦岭云/文
2009年11月24日 16:39:25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秦岭云艺术专栏  

元代以后,壁画的劳动基本上都落到画工们的肩上。元代宫廷重视宗教艺术活动,设有“梵像提举司”、“诸色人匠总管府”,并以画工为“待诏”,专门负责画塑各地的寺院。尼泊尔僧人阿尼哥介绍进来密宗的佛画,这种不同于本土旧传的风格形式,在蒙、藏区域迅速传播。直到今天,西藏、青海、蒙古各地有些寺院中,还保存有这种壁画遗迹。辽、金、元时期中古传统的佛道寺观壁画,被留传到今天的还有几处,最着名的如山西大同华严寺,稷山青龙寺、兴化寺(俗称神画寺),洪赵广胜寺、水神庙,芮城永乐宫等。根据今日残存的画面来看,造形传神,刻划生动,金碧辉煌,奔放洒脱,艺术水平是很高的,传统的风格也是很鲜明的。

明、清以来,士大夫肯身人庙堂画壁的更是凤毛麟角,宫廷宅第偶施壁画也多以观赏性的作品为主。各地寺庙壁画当中,除了画各教神像及宗教故事外,结合广大市民的爱好,出现了大量的世俗生活、戏曲故事、小说平话的内容。庙堂的墙壁上,除了画传统的偶像神仙——释迦、观音、土地、火神、药王之外,开始有了关羽、张飞、玄奘、孙悟空、哪吒以至济公、彭公、窦尔敦等人物,连清廷的后宫壁上都画了《红楼梦》和当时着名演员们表演的戏出。这种画洋溢着人间的生活气息,打破了庙堂中一向的肃穆气氛。这种思想感情的苏醒,很明显地是受了这几百年中社会经济及通俗文学、木版绣像、年画流行的影响。

明、清壁画,不可避免地受到同时期水墨画的熏染,产生了一些简拙轻淡的山水、花鸟、博古之类的作品。但在有些豪华的大寺院中,也承继并发展了唐、宋以来重彩的方法;特别是更多地把一向习惯使用于彩塑妆銮、建筑彩画上的“沥粉贴金”的方法用于壁画,使壁画更显得金碧辉煌。公元1439—1444年创作的北京法海寺壁画,就是这类重彩壁画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出色地代表着我国壁画流传到15世纪历史时期中的面貌,代表着当时民间画工们对于宗教画和人物画的水平,具体地反映着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

(责任编辑: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