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我的文章

行画

宋桂安/文
2011年06月20日 13:55:31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宋桂安艺术专栏  

行画一词起于何时,我没考证过。字面理解为,画行中的画,又被人们称为商品画。其实画只要一走市场,就是商品。但这里指的商品画亦是人们通常说的行画是有特定含义的贬义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外对开放早的城市如桂林、广州等,商店里大量出售一些通俗国画,买家大多是日本人,由于市场销量大,商家找人大批画。画家是不会这么干的。作者大多是一些职业画工和业余习作者,人们将这一类批量生产的画,叫做商品画,有些时候又叫行画。那时之前,画廊很萧条,除北京、上海有几家画廊外,许多城市都无处卖画,画家也比较清高,不屑于走市场,即使要卖,价格也高,不适合老板的口味。许多日本人来中国买画,象买柴火棍一样,大捆地带上飞机,根本不是在买艺术品,而真正是属于买旅游商品,所以人们普遍称之为商品画。后来全国各地的低档书画市场也开始流行这类画,遂通称为行画。

那么行画有哪些特征呢?我把它归纳如下:

一、 行画是写实的画,外表接近真景真物。
二、 行画是甜秀媚俗的画,笔触细腻,色彩明艳,画面干净。
三、 行画是抄袭、模仿之作。
四、 行画没有笔头功夫,用笔千篇一律,谨小慎微,不具创作激情。
五、 行画不具文化内涵,画作题款简陋,既无文采更不具有书法功力。

如果说艺术品拍卖市场以假画居多的话,那么普通画廊则行画盛行。不少地方还存在着行画的批发市场,要说起来,用行画猛于虎来形容也不过。桂林有一个国际旅游商品批发城,里面几十家画店,家家做着批发加零售的生意,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到那里去进货,一个老板一次进货几十张几百张不等。有的画一个构图就复制数百张,已备批发给不同的老板。我曾见过一个行画生产基地头子,不叫厂长,只叫老板,开着豪华轿车,引我到他的基地看生产过程。一栋楼四五层,每层几个房间,每房间七八人,全画牡丹,有的房间专画花头,有的房间专点花心,有的房间专画花叶,有的房间专配石块,有的房间专题字盖印,全部流水作业,形成完整生产线。然后又看第二栋楼,全是画梅花,也是如法炮制。再看第三栋楼,全是画山水,有的专画山石,有的专画树木,组合成画专负责上颜色,上完颜色后,又成批地交给另一“车间”,专门染云,最后交给“成品车间”负责题款盖印,已备发货。一般都是四尺以上,大至八尺丈二,简直无所不能。我问老板,为什么不让他们每人完成一幅画呢?老板说:“让他们独立完成了,他们全学会了,都跑了,独立门户了。”他还另有一处,是个大平房,算是真正的生产“车间”了。里面放一台巨大的丝网印刷机,一天印下八尺大画线稿一千多张,分给专门人员填墨、上色。

这些画工大多是高中或初中毕业的孩子,男女都有,几年之后,他们之间不少人相互恋爱成婚生子,在周边租房或买房,继续为老板打工。

老板自己挣了钱,同时也解决了一批人就业,并且还带动了画具画材业的发展,政府是鼓励的,这或许也是一种文化产业吧。唯中国所独有。

我又到了另一家开门面经营搞批发的画店。里面挂的画什么题材都有,不象是一家流水线产品,每一幅都是一个作者独立完成的。我问老板“你不怕你的画工跑吗?”他因与我熟,说话也直:“怎么跑?你晓得这些画是什么人画的吗?实话告诉你,都是劳改犯画的!”怎么说呢?他莫非把画工当劳改犯关起来不给他们自由吗?他告诉我:“实话跟你讲也没关系,我在劳改农场里办了一个几百人的培训基地,让他们给我画,我付工钱给他们。他们一个个被判了好几年刑,有的恐怕一辈子都出不来,你说他们往哪里跑!有的可能被逐批释放,但出去一批又进来一批,总有那么多人在里头帮我画,劳改场是什么地方,别的老板想挖我的墙脚也挖不倒。”

亏他想得出这种法子。对劳改场来说,也是好事,帮助教育了人,这些人放出去后,有了一门手艺就业,不会再犯事,于社会稳定有利,政府当然也支持。

桂林是个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城市,围绕着旅游而形成的工艺品蓬勃发展,行画产业尤为突出,许多农民都加入到这个行业里来,有的乡镇,几乎全村人都在画,男女老少齐上,不管有文化没文化都在画,有打灯在画纸上描图的,有徒手临摹的,有用幻灯机、扩影仪放大图稿的,各种招式都有,各种画集名家画稿被临摹、抄袭、复制殆尽,熟能生巧,手脚麻利。大量行画生产出来,十元几十元一幅,不愁销,北京、广州各地老板直接跑到农民家里去批量收购,或给他们下订单,在桂林一市12区县不下于两万人从事行画生产。

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如同拍卖行不尽是假画一样,画行画的人中也有一些临仿高手,他们凭着二三十年下来日复一日从不间断地临摹,手脚溜熟,论画技,一些常年教学少有动笔的美术教授还真不是他们的对手,只可惜他们全是抄袭别人的作品,没有自己的创作。他们中无一人能有书法功底,无一人谈得上具有文化水平和真正的艺术修养,无一人具有高层次的艺术鉴赏力。

近几年来,不少画家也防着行画界抄袭自己的作品,少有公开发行自己的画集,出版的画集中也有意不收录“好看的有卖相的”构图,杜绝行画界剽窃。一本新画集面世,只要其中那怕只有一幅“好看”的画,半个月不到,满街都是这幅画的复制品,并迅速飞向全国各地,但署名已不再是原作者了。也幸好不署原作者的名。

王成喜的梅花,范曾的人物,是被临仿得最多的,如同启功的书法一样。二十年来从未被间断过。原因是他们的作品“好看”,又容易临仿得”象“,但笔头功夫不及原作的万分之一。本是一幅雅俗共赏的好画,经行画界人一临仿,即变成了恶俗的东西。大大伤害了原作者的声誉,法律奈何不得。吴冠中的画行画界少有复制,”好看“的他们临不来,临了也难卖,不”好看“的,他们则不屑一顾,认为没自己画的好。吴冠中的画被人克隆出来,不会在行画市场出现,那是要上拍卖行的。

行画的盛行,使画家们人人自危,唯恐沾屎臭一般避之不及,不敢再画百姓喜欢的“好看“构图,远离写实。这里面有三点原因,一是艺术观取向真的有所改变;二是怕被行画界抄袭;三是怕同行笑话自己在画行画。画中染云,本是清末以来的一大进步,使画面增添丰富性和生动性,过去也出现过黄君壁、郭传璋、宋文治等染云高手,一变古画呆滞的样子。因为生动好看,被行画界看中,大量染云作品被行画界临仿,给人的印象是:行画必染云,染云必俗气。于是画家们不敢再染云了,谁染云谁便被指责为媚俗,另一方面,也给不善染云的画家提供了台阶:染云干什么,俗气,那是行画所为。

我认为,不能因噎废食。通俗不等于低俗、媚俗、庸俗。记得八十年代,武侠小说兴起,文学界指责为流行小说,不属于纯文学,遭到批评,排斥,但金庸自有主张,坚定不移,通俗小说严肃对待,现在看来,金庸终是一代小说大家,而达不到他水平的流行小说,自行消亡。

画家是自由的,创作是自由的,不应碍手碍脚,作茧自缚。有思想深度在,有文化底蕴在,有创作激情在,有几十年的功夫在,怕什么呢?画一些让人民大众普遍喜爱的东西,有什么不可以的!非得画那些只有行内人看好的东西才能表明自己的高雅吗?一代大师齐白石不也是雅俗共赏么!有人认为雅俗不能共赏,而齐白石做到了,凭的就是他的真功夫与独创性。就连最偏激的吴冠中,也有不少通俗性作品。

对待作品,要看内质,不以表面图式论雅俗。随心发挥,艺术也罢,行画也罢,画家就是画家,识者自可分辨,不必多虑。

2011年4月22日于成都
 

(责任编辑: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