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我的文章

“影”与“象”的交响

-------解读艺术符号和心灵

叶星千/文
2015年07月09日 10:01:04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叶星千艺术专栏   

五、从心理宿求中寻----“影”与“象”的心理学派

<psychology>心理学,心理学学派有很多,内容之广泛,有内容心理学、意动心理学、构造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派、日内瓦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派等等。

纵观艺术的发展,从最初的符号记录,到为宗教服务,到更贴近人性化的表现,到现代艺术家更追寻自我内心感受表达。21世纪的艺术家们,由于视野更加开阔,所以在自己的内心中能够更多的包容新的事物、接受新的信息,是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而深邃。在他们的内心中,有着表达不尽的经历、体验与感悟。以艺术的表现方式,记录个人独有的印记。作品也就更加凸显了时代性与当下历史性的表达。也正因此,21世纪的艺术作品是和心理学学派分不开的,艺术作品图象的意识符号是心理思维呈现的一种自我自信的主观表现。这种主观符号的表现是心理活动一种演变的意识流一瞬间的情绪概念—影与象,一种符号的心理学派,一种心理呈现出来的“影”与“象”。

艺术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象征一个国家文明的印记符号,是一个国家文明是象征,是精神文明的结晶,更是历史的和时代的符号。艺术是精神文化,人类作为大自然的高度发展的产物,他本身不但具有自然物质的,自然动态的,自然生理的实体,更是具有精神层面的,有高度文化积累的、科学的、多元化的、历史性的、社会性的各种存在的“影”与“象”。这些“影”与“象”的产生也就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结晶。这就是艺术。人类社会,总体来说是精神文明高于物质,也是互补、互成、互爱、互制、互生的多元化的发展一个自然规律。这种自然规律也正是我们艺术美的规律、精神文明价值的规律。这些“影”与“象”艺术的符号,来自于每位艺术创造者主观心理活动一种动态的意识流在瞬间的情绪概念,是一种心理自然呈现出来的“影”与“象”,是一种心理投射的符号。

《这不是抽象画》

2014年1月我画了几幅作品,有油画也有水墨画,画的作品命题叫《这不是抽象画》。为什么我要如此命题?什么叫“抽象画”?这是我的意向。抽象画是一种高度的概括,是抽离出来的一种概念。而我的作。品则是绘画时自然表达的,当时的一种情绪。一种感情。我的作品只是以“色”“形”等符号代替了我此时的感受和当下的心情。看我的画,你会很容易感受到我创作时的情愫。这样我也想起比利时画家René Magritte 玛格丽特一幅作品一只大烟斗《形象和背叛》,语图互仿心理理性思维抽象艺术作品。

图片16.jpg

画面只是一个大烟斗,在画面写上(ceci n'est pas une pipe)这不是一个烟斗。画面呈现只是艺术家一个符号,我们对艺术家的符号是不能太相信它表面的符号,表面呈现的艺术符号和被呈现的艺术理解有一大部分不是一码事。它是另一种心理的产物,它会把你带引导另一种思维心灵的空间。艺术作品呈现是反应一个人的心态和境界,是一个人生活认识态度。

21世纪,我们回过头看以往的作品,不论评论哪个年代的艺术家,都不能脱离时代概念。我们对传统绘画艺术对画的解读,通称艺术“看法”,更注重技法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效果。评画的人,往往也是通过技法对画面的内容进行破解。什么叫理也、气也、趣也、甜也或常用的词精,神、老、辣、逸等等常规基本法则,有时候我们读起那些评论家写的从古到今评论差不多都一样,而对画面内容的破解,那是管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每个人的想象空间是不同的,各有差异,也就形成了这样的情况,我们同时谈论对一幅作品感受的时候,难免会有众说纷纭,大相径庭的情况,甚至会头晕脑胀,对创作者的最初创作理念理解的很模糊,如果评论家评论时,完全脱离画家作品的名称的话,说不定我们就很容易错解画语。因为,我们现在的环境,不是创作者当时的那个时代,我们尽管吸纳了众多当时时代的知识,但不可能完全体验创作者的感受。即使去深入揣摩,也未必是画家当时的真实感受。最多只能说是接近其感受而已。

图片17.jpg 图片18.jpg

(这不是抽象画·油画 偶然系列·布面水墨画)

如今,我依稀记得“画学心法”的观点,画画境界入情,入情是把自己的感情注入,把自己的情绪注入,把自己心理演变的思维那一瞬间的心境意识流以符号呈现出来。在油画布上,在宣纸上,在各种的物质物品上,再呈现的符号就是我说的心理学影与象。这就是艺术家的本能和本性之所在。只有这样的作品才会打动读者,才会被读者产生共鸣,心灵的共鸣。往往产生心理心灵的共鸣的艺术作品不是艺术家的本身意识,。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可能被艺术符号带到另外的想象空间,会唤醒我们记忆深处很多的生活过往,从而调动起很多对美好事物、情感的记忆。但凡作品中有一点能带动读者的要素,肯定是艺术家用心处理、呈现心灵中影与象。就像我们生活中大家有过的经历,像谈恋爱一样,眼里看到的是自己的爱人,而在内心中呈现的美好状态都赛过西施。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是和艺术分不开的,特别是是晚上在公园散步时,在地上常常被自然光,人工光混合影折射的影象图案所吸引,图案说不清是那一颗树,那一朵花,那一些野草和周围的建筑物。地上是很美的影,就像一幅艺术作品(抽象),你说是什么,在混合影折射的影象什么到不是,因为这些意象都是来源于“具象”。这样看来,我们每个人的恋爱史也是跟搞绘画的艺术家的创作史是一模一样的。

《艺术和生活心理暗示》

阿恩海姆在《走向艺术心理学》中指出“艺术家基本上是通过知觉推理来创作其绘画作品的,这种知觉推理为发生在意识水平以下的过程所支配。”

前二个月我正在北京,也正是毛泽东120诞辰纪念日。很多艺术家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创作了很多毛泽东的肖像作品。我大概看了四五十副作品(4/5个画展),可是,看过了却就没有印象,象眼前掠过的一阵风。我感到作为艺术家,这样创作是很恐怖的,也很悲哀。即便当时活动的组办单位聘请了众多艺术理论家撰写了很多的颂歌,媒体以此也做了很多的报道.......但就是打动不了我。我估计,也打动不了来看展的人们和整个社会。是创作者不够认真么?是画家们的技法不够娴熟么?绝对不是!我想,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因为缺少了那个年代所独有的生活经历以及所形成的特有的澎湃情感。由于感情投入的不够,使得他们的内心,对创作的主题并没有形成足以迸发出可凝结成画作的“影”与“像”的符号。他们的作品更多的只是停留在“造像”的层面上。致使作品有其形,无其神。 绘画创作必须是要发之内心的。动机是主体有意识地体验到的强烈欲望,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大多伴有强烈的欲望,这种欲望是艺术家内在独特的心理,在一定程度具有精神宣泄性。蒙克的创作动机心理是其对自身经历以及对社会感知的强烈愿望的表达,是对生命的强烈顿悟。他要把自己所经历的事情以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但这又不是简单的宣泄,而是对社会、世界的认知,是充满生命张力的,并拥有超越时代的思考。

一提“黄土画派”,我们就想到刘文西。一提100元人民币头像,就想起刘文西。大家对他的熟悉,是因为他的作品能触动观者的内心。之所以《毛主席和牧羊人》《黄土人》等作品能流芳百世,不是他的技术技巧,更不是他曾得法于潘天寿等这样的大师。是因为他画的有血有肉,是跟他足迹,跟他的年代,跟一个人生活态度有关。他的成功得益于他所经历的特定的时代背景。众所周知,刘文西老师深居陕北的偏远山区,以高坡为伴,以窑洞为居,过着普通农户人家的简朴生活,体会着当时最纯真的爱戴与敬仰之情。正因为他有过生这样经历和生活,他有这样的时代情感,经过了自己心理历程,经过了思维反复的甄选,最终创作了二万多幅速写画作。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生活的磨砺、生活的理解、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生活的最简单的热爱。这是用心去体会,这是用心去理解,这些艺术作品是用他自己的心理思维和意识流呈现出来的心理符号。是他在创作时的独属于他的特有的“影”与“象”的符号表达。刘文西的作品就是有生命的,是活的。

图片19.jpg 图片20.jpg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一生共有三段感情经历 :1869年秋天,16岁的梵高经叔父介绍到一家美术行当小职员。在伦敦,他对房东太太的女儿尤金妮亚一见钟情。第二次,梵高对表姐产生了爱意。但被表姐拒绝。第三次是在巴黎画素描时,梵高认识了曾做过妓女的克里斯蒂娜。每次克里斯蒂娜下班之后,就给梵高当模特儿,有时还为他做菜、烧饭、洗衣服。这些举动让梵高萌生了结婚的念头。当提出来要结婚,父母拒绝,他就慢慢的克里斯蒂娜断绝了关系,结束了自己的爱情。经历了3次爱情的挫折后,梵高把更多的精力思维的意识流转换在了艺术的符号上,他的梦幻他的心理的“影”与“象”便永远的烙在了画布上。 

图片21.jpg 图片22.jpg

《星与夜晚》这幅画,展示了在漫天的星星和静静的夜中色,一对爱人在河边手挽手漫步在回家的路上。 深蓝色的天空、那些金黄色跳跃的星、闪光的橘色的影,使整个画面变得活泼起来。这正是体现了画家内心的、美好的幻想, 是对自己强烈感情的盼望,尝试用创造性的表达现实自己内心的期许。这幅作品绝不是简单的对周围大自然的如实的呈现,更多的是凭借自然的景观来表达自己不平静的内心而已。他所有的的色彩和图案符号,都能让我们看到这位艺术家内心的情感意识所呈现出来的生活中的“影子”。

这二幅风景油画创作特点都是他所画的场景不靠直接观察对象, 而是完全凭借自己内心追求美好, 凭想像创造梦幻气氛的作品。梵高肖像画作品很多,这也许是对自己缺乏一种自信,特别是经历了3次爱情的挫折之后,他更热衷于对自己以各种各样的颜色符号来呈现自己内心的纠结。正因为文森特·威廉·梵高的很多作品都是自己内心心理思维呈现的不同“影”与“象”,他的作品语言是即具象又抽象。他的内心创作过程又复杂,但又是很单纯的心理意识的“影”与“象”的呈现。

精神分析派艺术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是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该派关于心理行为的基本原则是:人类的行为是本我与自我、超我之间冲突的产物。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通常是存在着冲突的,本我和超我之间是对立的,但它们常常又都会对自我的唯实原则进行歪曲。

本我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它常因文明所强加的抑制而不能直接得到满足,于是,人们必须另辟途径以实现他们内心深处的强烈愿望。艺术家不去压抑他们那些为社会所不容的本能欲望,而是使其升华,通过升华,本我的能量不是被压抑,而是被转移,从而作用于社会可接受的目标。

作者面对着画纸或油画布或是其它创作材料,他似乎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预想不到将会发生什么。一切仿佛都是在情不自尽中自然而然地发生着,当创作结束之后,作者面对着作品才恍然大悟。这就是创作中所出现的“无意识型创作状态”。在这种创作状态下,作者深层的心理活动,在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是“尤以酒为神”达到忘我的境界,使自我处于无意识创作状态之中。“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此诗是怀素《自叙》中引许御史评他的草书的一首诗。这首诗十分清楚地描写出了他在“无意识”状态下创作的情景。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