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我的文章

“影”与“象”的交响

-------解读艺术符号和心灵

叶星千/文
2015年07月09日 10:01:04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叶星千艺术专栏   

三、从世界这个大托盘中看----“历史与符号”

西方艺术以欧州为例,大致是被分于三个部分:古典艺术、现代艺术(也有分前现代”还是“后现代)、当代艺术。

《古典主义》我们大家都知道是写实,凡是写实的作品我们都要求求真,审美的标准我们现实科技来说比相片还要透,视觉美,自然美,看到人体,可能看到静脉里血在流感觉,追求完美。艺术家如果不到这样的技术和技能,那你不会再当时的艺术舞台上。更不可能会在美术史有他一页。

图片3.jpg 图片4.jpg 图片5.jpg

《现代主义》艺术是艺术家为了反抗19世紀末期的陈规旧矩的表现,是追求理性的美,追求自然的美,是跳脱完美的理想主义和正确描述主义。艺术家表现更贴近日常生活,自然风景理想的画面,以追求自然·光线带来的效果。艺术家追求自然生活的真实感觉。画家都出去在外写生,同时人体模特人也发展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象波普艺术家眼中“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到我们说的后现代,所有的绘画艺术都涉及到物理事实与心理效果之间的差距问题,慢慢就进入当代主义的自我表达阶段了。

图片6.jpg 图片7.jpg

艺术创作既然是作者的思想的产物。“当代艺术”更是跟心理、精神层面的感受密切相连,是艺术家在今日社会生活中自己独特的感受,是用艺术符号来表现个人的心理、思维、反应、意识流等等。

图片8.jpg 图片9.jpg

东方以中国为例,我以潘天寿先生著《中国绘画史》来参考。(古代史·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统称也叫“古典主义”。我想之后的发展也会和西方一样,按照 “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一样分大三部分。

《古典主义》如顾恺之、朱耷、郑板侨、石涛艺术的风格和符号都很清晰。追求真实,但是多数是带有自己意识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己内心思维反应去创造艺术装饰风格作品。作品自然,同时又真实,非常有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很有诗意。

图片10.jpg 图片11.jpg

中国的“现代艺术”作品其实和西方是很相似的追求自然。也同时提倡表现艺术作品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形式感和情趣。注重主观抒情,没有太强的时间和空间观念,一幅画能把“四季花木”连在一起,同时开放,也同时把万里长城,尽收眼底。我们看了以后,还有很多的评论家觉得这幅画透视很立体。当然中国国画是有自己特殊文化历史和概念,它不是那么单纯的“视觉”艺术的符号,它有自己精神内涵。东西方的艺术各有千秋,都有自己道路发展,都有自己独立的哲学体系。

当然两大系统艺术最大的区别于质地上,西方以油画为主,画在木板画布上,东方以水墨为主,画在宣纸。即便是处在战争时期,对艺术发展也没有任何影响,相反会促进新的艺术符号的出现。比如徐悲鸿的西法中用。

图片12.jpg 图片13.jpg

“当代艺术”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已有油画。国画和油画都在同一个地域里成熟和发展。但那时的中国艺术符号发展的缓慢不够明显,中国没有形成自己的艺术哲学体系,更缺少一个领头羊式的人物,使得当代艺术成为一个空缺。一个链接不上的艺术发展模糊时代。

21世纪,我们中国当代很多的艺术家还在临摹欧洲18/19世纪画古典油画的时候忽略了自己的感受。画国画也一样,一看现在的画家(大部分)就是为画画而画画,为追求技法而表现技法。绘画,完全沦落成为中国的经济市场的需要而存在(往往懂经济大财团不懂艺术,懂明星和地位)。在这样的约束下,创作者往往忽略自己内心的创作感受。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作者的艺术创造性。

中国文人画的创作,推崇打“腹稿”创作时多凭记忆,想象作画,力求“意”的表现。这样,创作时自然可以去掉与画无关的细枝末节。所以,中国文人画家,创作时大多属于“情感型创作状态。当代中国画家陆俨少先生,在《山水画刍议》一书中,论章法生发有这么一段话:“所以,我的经验,作画不打草稿,虽巨幅经营,也只打一个小稿,安排大体位置,然后下笔,偶然得意,自觉官止神行,奇思壮采,合沓而来。”陈子庄先生在论名家作画时说:“名家作画,大处落墨,不拘泥细节。例如画鹰,不要总去纠缠它几个脚趾,画三个趾可以,两个也可以,一个也可以,不画也可以,关键是画成之后精神如何。如果总在细处雕琢,终究是斗方名土。”(《石壶论画语要》78页) 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所谈的创作的三个灵感来源的第一个,就是“情感型创作状态”:“用纯绘画的形式表现的,对自然的直接印象,这我称之为‘印象’。康定斯基在这种状态下,虽然不像中国文人画家那样有着强烈的激情,但是,首先他没有关于创作的周密计划、安排,任凭直觉的印象,组织着画面的点、线、面,创造着自然的神采。 其作品被后人称为“情感型”的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在创作中也经常处于这种状态之中:似乎他一分钟也不曾考虑过自己的作品,他的表现手段不听命于任何盘算。手好像本能地听从那种不可能作任何选择的、丰富的思想。他从情节描绘的所有可能的办法中,把首先在脑中出现的办法,付诸实施,不在许多构思中进行挑选”。“他并不认为对每一幅试画的各个部分都十分仔细的画具体特殊意义,因为那种过分的认真往往比我们所想的更会来的极不生动。”(见德拉克罗瓦著《论美术和美术家》论《拉斐尔》一文)从德拉克罗瓦所写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的了解到,拉斐尔是非常善于把握“情感型创作状态”的。在这种创作状态下,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为后人所仰目。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