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我的文章

中西传统绘画的心理差导

潘公凯/文
2009年12月07日 16:24:23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潘公凯艺术专栏  

而传统中国画创作的心理过程则有所不同。在中国画体系中,最基本的心理根据是“概略表象”的运动。前面说的“概略表象”同具细表象、抽象概念这两个方向上所保持的密切生动的广泛联系,构成了整个中国画体系的心理学基础。

人类初期的绘画,都是从最简单的线界定物象开始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最初所画的图象,并不是幼儿此时此地所看见的物象(因为幼儿还不具备足够的技能对物写生),而是以前就存在于幼儿记忆中的,被幼儿理解了的物象。他画的那个圆圈,并不是蛋的写生,而只是他所理解的蛋印象——即概略表象。同样,汉代画像砖上的人物鸟兽,也不是一种写生,而是理解了的形象。正是在这里,我们找到了线的心理根源——“线是关系的表述”。面在本质上是感性直观的结果,而线在本质上是抽象理解的结果,这是造型艺术中面和线的不同心理根源。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说,物体是由无数连续转接的面组成的,只有面的凹凸起伏在光线中呈现的明暗变化,而决不可能在物体的外表找到任何确定的线。所以线是主观赋矛客观的。“以线界形”这一最原始的绘画方法根本上说不是来自于对物象的写生,而是来自于记忆中对物象的理解。线的产生有客观的依据,但依据仅仅是产生线的条件,而不是线本身。线是客观事物外表上并不存在的东西,它是一种观念性的产物,是人类的主观意识整理和理解客观物象各部分之间关系的一种手段,是人类为了在平面上表述客观事物而使用的虚拟性、提示性的视觉语言。线,是人类的一种神奇的创造它是在人们企图将头脑中对事物的理解认识(概略表象)用可视的图象表达出来的那一瞬间产生的。严格地说,线所表述的不是物象的外表形态,而是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空间(或平面)分割线是一种界限,它将对象从包围它的空间中分割出来,它是对客观世界的“辨识”。同时,线所表述的,有时客观世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有形的实的联系,如身体和四肢的联系;无形的虚的联系,如光、力、流体、轨迹、坐标、数学运算等等,都可以用线来表述。因此,线不仅不是对客观对象的被动模拟而是相反,是主观对客观的分辨、认识、把握、征服和超越。当第一条线从幼儿手下出现时,混沌的世界被明晰地分割了开来,散乱的局部被牢固地联接了起来,宇宙开始条理化了,理性的秩序开始凌驾于被动的感知之上,这是决断力的胜利。故石涛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着矣。我故曰:吾道一以贯之。”真不愧是一个对中国绘画有着深邃认识的大师。

概略表象有一些重要的属性,这些属性与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方法密切相关:

①概略表象是理解的结果。幼儿画人,一个圆圈是头,一个长方形是身体,左右平伸的两条线是手臂,向下支撑的两条线是腿。——显然,这种“大”字形的姿势单记忆和遗忘的筛选积淀是无法得到的,而只能是理解的结果。线是关系的表述,是理解的结果,——这一点,正是中国画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中国画在表现技法上最重视的是“理”,也就是事物的结构关系。中国画的笔线——勾勒与皴法,所要表现的,不是外观的感觉,而是内在物理。画山要有山势龙脉、起伏纹理(披麻皴、斧劈皴等等),画树注重姿态结构、俯仰掩映,画衣纹则强调穿插转折,疏密松紧,连云烟、流水都要有气脉、走向、勾勒形状,这种表现倾向,都是;理解的结果。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