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我的文章

中西传统绘画的心理差导

潘公凯/文
2009年12月07日 16:24:23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潘公凯艺术专栏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西传统绘画的创作过程也有重大的不同。因为这方面很少有人谈及,只好说得具体一点。

人类最初的绘画心理,现在已不可确知。我们只能从儿童心理中得到一些启示。三四岁的幼儿,第一次新奇地看到鸡蛋,大脑中就获得了关于这个蛋的具体而完整的映象(知觉)。但当他转过头去看别的东西时,这个映象很快消失了。大人问他刚才看到了什么时,对于蛋的映象已忘记了大半,他只记得起一些具体而不甚全面准确的印象。比如,他只记得一个圆圆的球,或只记得蛋壳上粘着的一小块菜叶子。这种印象,就是幼儿脑中所遗留的对这个蛋的“表象”。这种表现虽缺乏完整性和本质性,但却富有具体性,故不妨名之为“具细表象”。后来,幼儿又多次在不同环境中看到不同的蛋:鸡蛋、鹅蛋和花壳的鸟蛋。这不同的蛋的表象,常在幼儿的脑海中有意无意地变动飘移,或者混杂。例如,将鸟蛋的花蛋壳和鹅蛋的大小移接组合,便可在想象中出现鹅蛋般大小的花壳蛋,以满足幼儿希望得到“又大又好看”的蛋的意愿。这种现象,我们不妨名之为“表象的移组”。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一方面小孩脑中对于蛋的表象逐步积累和完整,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的磨损(遗忘),众多表象中一些遇然性具体细节(比如,蛋壳上的菜叶子和偶然的光线明暗,等等)丢失了,而一些稳定不变的基本特征却逐渐完整明确而且保留了下来,形成了一种概括性的印象。这种印象是经过记忆的筛选和理解的加工而构成的,其中包含着对事物基本特征的认识,某一种“理解了物象”。就蛋来说,其最主要的特征便是一个椭圆,这个椭圆,综合了蛋这一物类的基本特征,具有概括性简略性,故不妨名之为“概略表象”。由于一个偶然的机遇和冲动,幼儿将头脑中留存着的这一“概略表象”通过眼、手、工具的配合而表达了出来——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圈,于是,产生了这个幼儿的第一幅画。这就是表象的“外化”,或称“对象化”。这个圆圈虽然画得很不准确,但再现了蛋这一物类的基本特征,成为这一物类的“图示”。由这简单的图示,重又唤起了幼儿(包括其他小朋友即画的观众)记忆中关于蛋的种种具体生动的印象和联想来,于是这小画家感到了创作的乐趣和心理的满足,小观众也感到了欣赏的乐趣和心理的满足。这是最原始最幼稚的绘画心理过程,也是最主要最基本的绘画心理过程。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重要的事实:

①表象是知觉映象的记忆残留(即印象)。刚获得的表象具有提醒的优势,而缺少概括性。表象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一定的心理条件下,组成表象的具体形象因素可以自由地变导、支解和组合,以形成符合主体意愿的新表象,这就是“表象的移组”。合理的移组具有真实性,不合理的移组具有梦幻性,但二者均具有具体性的优势。

②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某类事物的表象,由于大脑遗忘机制的筛选,只留下某些共性的稳定特征,并因重复出现而加深记忆,其间又伴随着低度的抽象提炼过程——即初步理解,而成为“概略表象”。理解是构成概略表象的重要因素。概略表象与原来的具细表象相比,自有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距离。但概略表象绝不是孤立僵化的存在,它是从具细表象到抽象概念之间的一个环节,因而与具细表象和抽象概念二者均有着极为密切生动的联系。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