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要闻

“吾城吾乡”摄影年展昨开幕,八个奖项获奖名单揭晓

年展大奖给了“新国人”

2010年01月06日 15:03:19  来源:深圳商报

2009年,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深圳绝地反击的一年;2009年,是遭遇H1N1甲型流感大规模袭击的一年;2009年,是深圳获得“设计之都”称号后的第一年。这些烙印在深圳人记忆里的城市风景如今都以影像的形式悬挂在了关山月美术馆的展厅里。1月5日,由深圳职业摄影家协会和关山月美术馆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吾城吾乡”摄影年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180幅入围作品参加了此次展出。“吾城吾乡”摄影年展连续举办4年,影响力逐年扩大,始终坚持关注生活、关注当下的宗旨,并不断推出新人新作。据悉,今年最年轻的入围作者,年仅20岁。

昨日下午,经过7位专家评委的审定,本届展览八个奖项的获奖名单最终揭晓:李政德作品《新国人》获得年展大奖;张小禹作品《富士康招工》获得最佳职业精神奖;李智俐的《鞋子》获得创新奖;刘伯良的《地铁建设者》、李忠的《甲流》和王标的《红树林:鸟的世界》获得优秀摄影故事奖;穆冬的《手机肖像》、罗凯星的《深圳平面设计师》获得优秀人物摄影奖。

本次展览评委会包括七位评委,由着名摄影师、美术评论家和资深媒体人组成。既是展览策展人同时也是评委的深圳职业摄影家协会会长余海波介绍,这次活动从去年9月开始征稿,共收到3700余幅参赛作品,作品数量远远超过往年,入围参展作品数量也超过了以往三届,作品的内容无疑更加丰富。“深圳的摄影师开始从走出深圳拍名山大川,转而关注深圳本土,记录深圳影像。作品更加贴近深圳,贴近深圳人。”比如拍摄地铁4号线的摄影师刘伯良,他本来是从事风光摄影的,但这一次,他关注的镜头转向了深圳地铁建设。刘伯良用两年时间跟踪地铁4号线建设,从开挖隧道到大体成型,全程记录了地铁建设的艰辛,他至今尤记得地铁施工坑道里夹杂着火药味的稀薄空气,为了全程记录,他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和施工人员一样穿着雨鞋,徒步走完了从青少年宫到民治段的4号线全程。“我想让坐地铁的人们知道,地铁建设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轻松,是很辛苦的。”刘伯良说。除了对人文的关注,王标的一组《鸟的世界》,可谓是对纪实摄影题材上的进一步拓宽,作者用连续四五年的时间持续拍摄红树林珍惜鸟类,在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的今天,唤醒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怀想。这组看起来更像风光摄影的作品,从另一个角度,引发人们对现实的思考。

排在展台上的旧鞋子,挂在墙上的DV影像,这些也是一个摄影作品的组成部分。此次“吾城吾乡”展览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创新,用余海波的话说,是有很多既有视觉美感,又有当代意味,富于独立思考的作品。展览中第一次出现了多媒体摄影作品。这个名为《鞋子》的多媒体作品作者李智俐,是此次展览最年轻的参展作者,同时她也是典型的深圳新生代。她六岁随父母来到深圳,和深圳这座城市共同成长,后来又远赴美国留学。她所关注的是高楼大厦林立的深圳背后,那些来来去去的建筑工人,她称这些人为城市隐形人,因为“当楼起来了,建楼的人就消失了,被遗忘了”。为了找回和纪念那些建楼者,李智俐亲自前往建筑工地采访了30个建筑工人,并用30双新鞋子置换了他们脚上的旧鞋子,让建筑工人的足迹留在深圳。她的作品包括30个建筑工人的肖像,30双旧鞋和一组采访DV影像。

本次展览也第一次出现了手机拍摄作品,穆冬此次展览的所有作品都是2009年用手机拍摄的人物肖像,事实上她用手机拍摄肖像的历史要追溯到3年前,“我一直喜欢用手机拍身边的朋友,因为面对手机人们没有距离感,可以呈现出自然的工作生活状态,不像面对一个大相机,总要摆出一些姿态。”穆冬一语道出了手机拍摄与传统摄影的区别。此次活动的评委之一、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在谈到此次展览的时候,特别提到手机摄影:“在手机如此普及的今天,怎样开拓一个新的摄影领域,是摄影家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与往年一样,第四届“吾城吾乡”摄影年展记录下了很多发生在2009年的深圳故事。 摄影记者李忠凭借作品《甲流》获得优秀摄影故事奖,这组作品是他去年六月以来,连续跟踪甲流疫情拍摄的一组照片。作者冒着极大的风险,守候在与疫情抗争的第一线,记录下了一连串珍贵的影像。“在甲流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一个护士连续打了1400多个点滴,看,在我拍摄的时候,这个医生已经看了87个病人了,而平时,她一般只看二三十个病人。”李忠指着一张照片上聚精会神进行诊断的医生说。在甲流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李忠也和医生们一样,24小时守候在医院里,累了就在长椅上休息一下。医院里繁忙紧张,病人情绪激动,这些都给拍摄带来了很大难度。最危险的是,疾病的传染性很强,李忠不顾危险,六次进入重症监护病房,拍下了甲流疫情的完整资料。

2009年是深圳获得“设计之都”称号后的第一年,重视创意人才、推动创意产业在城市发展中被提高到空前的高度。摄影师罗凯星用两年多的时间关注深圳平面设计师,用一系列黑白肖像为深圳这个特殊的群体留下了一份影像档案。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