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长廊 > 观点交流

家族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文明指向

2013年04月16日 10:49:33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家族,又称宗族,它是以家庭为核心实体的以血缘与性关系为纽带的人类社会自我协调的结构性产物和基本单位,是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双重互动的必然结果。

在古代社会中,家族常表现为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若干世代聚居在某一区域,按照一定的规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成的一种特殊社会利益共同体。家庭是家族的基本构成单元,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正是借助于血缘关系扩展成家族。按照林耀华的说法,在一个家族中,“家庭是最小的单位,家有家长,积若干家而成户;户有户长,积若干户而成支;支有支长,积若干支而成房;房有房长,积若干房而成族;族有族长。下上而推,有条不紊”。同宗同族之人集为宗族。因而宗族乃家族的扩大,人们也因此常常用宗族代称家族。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作为一种自成体系的具有完整的历史文化内核的秩序化实体,家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通过与地缘关系、利益关系的结合,演化出种种再生形态,形成一个从家庭到家族不断分化整合的系统,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精神价值的各个方面。家族的发展演变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家族组织的内部结构、社会功能、发展模式和演变趋势,探讨家族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不仅是人类学、社会学的课题,也是历史学,特别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从目前有关家族和家庭的文献着作来看,学者们对家族的解释一般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把家族看成是以血缘为中心的封闭性的、具有现实的社会经济功能的体系;另一种是把家族看成是家庭之上的虚体或纯粹的意识形态和认同感。要言之,家族的含义既具有“实”的一面,即社会的外观形态,又具有“虚”的一面,即文化表征意义。

20世纪前中国的家族不仅是一种血缘共同体,同时也是利益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在传宗接代和祖宗崇拜强盛的中国社会中,家族的存在和家族认同也给家族成员以心灵的归宿和慰藉,为人们光宗耀祖提供了一定的组织和表达形式。由此,家族已经不仅具有血缘上的意义,也具有经济上、政治上、行政上和文化上的功能和作用。

毋庸讳言,在当代生活中,家族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意义较之从前已经大大削弱。因为家族毕竟是一种特殊取向的身份团体或血缘组织,家族自身的血缘性、等级性、封闭性与随着社会现代化出现的社会的契约性、开放性、流动性和民主性相违背,不可避免地会被削弱其存在的价值和生存能力。然而,家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伦理型文化的价值基准,“家”内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结构和价值基础,这也是家族文化在当代社会复兴的前提。

但是,这种复兴与传统家族文化具有明显不同的形态:一方面,传统的家族意识在现代社会中转变成为相互扶助的原理;另一方面,对当今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家族观念更多的是一种历史情感和文化理念上的认同,因此可以说,时下人们对“家族”的体认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理念上的文化共同体,而不是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更不是一种政治共同体。在这个意义上,当代家族文化的复兴,其文化层面的意味远甚于其社会政治组织和功能与功利上的意味。

在今天,“家族”一词的应用范围不再限于血缘关系,而是以“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的名义扩展到一切社会关系之中。这一点恰恰顺应了现代市场经济强调的企业组织内部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所以它才可能使中国落后的民营经济和乡村经济迅速崛起,跨入现代市场经济的行列。其实,不仅民营企业家族制的产生有文化的根源,海外华人民营企业家族制生命力之顽强,以至于在企业规模扩大以后,出现客观需要职业经理控制但仍继续采取家族制的现象,这当然也是由其泛家族文化背景所致。

和中国社会家族文化的一度衰落和再度复兴不同,在西方,家族文化则呈现“寄生性再生长”的趋势。当欧洲古老的王室家族(传统的家族形态的象征)正走下神坛过起平民百姓的日子时,西方发达国家所孕育的一个个具有现代特征的“政治世家”和“家族王朝”却“寄生性地再生长”在社会肌体上。《环球时报》2004年2月9日第7版的一篇文章《金钱是政治母乳——政治世家主宰欧美》就称,“英国被2500个家庭‘操纵’着;美国则由60个最富的家族‘掌控’着”。这些家庭就是一个个的政治世家或者企业世家。环视世界各国的政治舞台,同一家族“前赴后继”参政的比比皆是:新加坡的李光耀父子、印尼的苏加诺父女、印度的尼赫鲁—甘地家族、斯里兰卡的班达拉奈克家族……而所谓沃尔玛式神话、微软式传奇,其成功的秘诀也在于家族式的功效主义经营理念。

在西方社会,家庭和家族对于现代人作为情感寄托、衣食来源、颐养天年之所的现实社会功能意义无疑被降低了,西方人以往只能在家庭中得到满足的东西现在绝大多数可以从社会直接获得。在这种情形下,人们所执着的、所提取的是传统家族文化中被激活的历史荣誉感、团体化的奋斗意识和进取精神,以及获取怎样避免被“现代化陷阱”构陷和异化的精神资源。顺便要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欧洲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兴起了一场可称之为“重新认识家庭”的运动,即亲家庭运动或新家庭运动。如在罗马“国际家庭节”的庆祝活动中,来自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男女聚集一堂,重申家庭在人类生活和世界文明中的价值。罗马教皇保罗二世亲自主持庆祝仪式,把“亲家庭运动”推向高潮。

毕竟,在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日益国际化的今天,通过比较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影响下的家庭或家族形态,从而关注和揭示家族文化的本质内涵和兴衰变迁,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类对于自身命运的终极关切,更是人类一种出自于精神本能的价值诉求。漫长的历史要归宿到今天,无限的未来要从今天开始。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