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长廊 > 观点交流

曹刚:培育藏家群体是画廊生存的关键

2012年03月13日 10:17: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虽然目前国内实行经纪代理制的画廊已经超过1500家,但在书画市场中,大多数画家还是在家里卖画,画廊既缺乏选择艺术家的空间,又没有对作品的定价权,甚至于藏家也更愿意去艺术家工作室买画……

艺术家和画廊互相不认可

青年油画家陈维身兼两职——既是画家也是自己的经纪人,而他的工作室更像是画廊。陈维告诉记者,工作室兼画廊的运作模式使他生存且发展了。“前几年,我作品的价位很不稳定,每平方尺徘徊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之间,时高时低,生存比较艰难。开工作室后,我作品的价位稳定在万元以上。”陈维认为,年轻画家自己经营的好处在于利润不会被中间商压榨;其次,作为第一手交易,他能更加广泛地接触买家。陈维指着一幅作品告诉记者,“这幅作品我卖3万元,对于一个未成名画家来说,3万元的售价很快就可以出手,但如果是画廊代销,价格至少翻一倍,6万元的价位不会有买家愿意接手,对画廊和画家来说都是风险。现在买家热衷于到画家工作室买画,除了避免假画,价格也比较实惠。”不过易画廊的渠道总监蔡汉宏却认为,画家自营模式必将被淘汰。“我们的画廊现在基本采用代理制。在选择艺术家方面,我们会考虑固定藏家的需求,而他们的偏好比较稳定,所以我们运营的作品也很稳定。其次签约艺术家的价位要适合我们的规模,漫天要价的画家肯定不行。目前我们代理的艺术家中,合作时间最长的是10年,对于长期经营的画家,其作品我们会全部买入,即便有应酬之作也需要备案。”

无疑,有实力的画廊的优势在于其资深的经纪人、经销商以及高端的固定藏家。不过,某艺术批评家却认为国内画廊并未体现出优势,“有一定知名度的画家才是画廊的目标签约方,但此类画家往往不愿被画廊掌控。而那些年轻的不知名的画家对于画廊来说又意味着风险,所以画廊选择画家的空间不大。”旅居加拿大的华裔摄影家曹刚认为,艺术家和画廊应该互相选择。“前几年,为了推广作品,我曾经在纽约跑了很多家画廊,当地大部分画廊属于家族式私人经营,一个家族几代人运营下来,往往有着成熟的艺术理念和经营方式,以及长期的藏家群体,如果作品风格符合他们的定位,他们会对艺术家非常宽松,画廊选择他们认可的艺术家,被选择的艺术家们的艺术风格也会比较相近,且有一定的市场认可度。”

定价权究竟属于谁

据曹刚介绍,即便是成熟的西方画廊,寄卖形式依然还在沿用。“在纽约接触过多家画廊以后,我选择了寄卖形式。我将部分作品委托给那家画廊销售,作品被客户买走后,画廊和我五五分成。当然在定价方面我有更大的主动权,先由我叫价,然后再与画廊协议。其实当地也有一些知名艺术家会选择寄卖方式,而他们的名气使他们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曹刚认为西方画廊的市场化程度更高。“虽然西方私人画廊不像公立美术馆,没有专门的评审机构,但他们的经纪人往往更加了解买家需求,并且对艺术市场的走势拿捏得很精准,也会向艺术家提出建议。最终我选择以寄卖形式与画廊合作,因为自由度更高。我曾经接触过一家画廊,其经纪人高度认可我的作品,但由于买家更热衷于购买小尺寸摄影作品,于是他要求我拍小尺寸作品,最终我没有和他合作。”曹刚表示,充分考量作品销售情况是西方画廊选择艺术家的标准。

其实几年前陈维与画廊也有过合作,“那时候买家追捧喜庆的、在风水上能有好运的作品,我的怀旧作品几乎没人买,经纪人也以市场需求来要求我改变风格。对于年轻的不知名画家,画廊会先定价再按市场需求定量然后买断,而我唯一的考虑是这个价位能不能让我生存下去。”因为现阶段国内画家大都自己经营,而藏家也更愿意去画家那里买画,造成了画廊只有在价位低于画家自销价位时才有买家愿意接手,处境尴尬。“甚至有些藏家宁可买画家家里2万元的作品,也不愿意买画廊1万元的作品。只有画廊价位低于画家自销价位,画廊才能生存。另外,定价权目前虽然掌握在拍卖领域,但拍卖价格很难在画廊层面实现。”蔡汉宏说,“其实市场已经出现了一些转变,画家开始愿意与画廊合作,因为艺术家更想把精力放在创作上。现在知名画家与画廊的合作如果是代理形式,那么买家去画家本人那里购买作品的价位肯定高于画廊的价位。画家与画廊合作看重的是后者的市场资源。艺术家在签约时会要求我们侧重于培养其固定藏家,此外对于学术梳理、市场推广、出版物和媒体宣传等,艺术家也会提出更多要求。”蔡汉宏告诉记者,由于艺术市场这两年比较火,造成了很多画家新作品价格普遍高于老作品的现象,“其实就是画家自己在抬价,上半年叫价1万到下半年可能就2万了,这会影响画廊的整体运营。我们定价是看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准,而不是以这一阶段市场的好坏来定价。”对此,陈维却认为作品的价位与大市行情紧密相关,而其作品价格这两年上涨是因为市场认可度提高了,“所有作品目前都能以我认为理想的心理价位轻松出手。”陈维说。

画家应把目光投向画廊和艺博会

相比拍卖领域,陈维更加喜欢去艺术博览会推广作品。“其实经常有小拍卖公司邀请我送作品去拍卖,不过他们最终都会要求我自己拍下来,然后按成交价的5%交纳手续费,因为拍卖行需要成交率,画家需要市场记录。但我不会参与,因为真正内行的买家不看重交易数据,而是要看作品本身的水准,不懂行的更不会查看拍卖记录,而且现在大家都知道二级市场的交易记录很多是假的。”“博览会最适合我们这样的画家,我也可以在艺博会认识更多藏家——国内外真正懂艺术且进行系统收藏的买家或机构。另外,博览会的价位更靠谱,因为画家、藏家人数众多,互相的选择性很大,买卖双方在价位上互相牵制,成交价比较真实。当然博览会也存在做局现象,个别画家为了博名气,会找几个托儿买下其全部作品。”陈维说。蔡汉宏也认为,艺术家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投向画廊和艺博会,而不是拍卖行。“国内很多画廊开始涉足拍卖,传统意义上的"开店等客"很难维持生存。这两年,当代艺术领域比较混乱,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混在一起做,画廊做拍卖,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大部分参与拍卖的画廊还停留在"导画"阶段,没有长远的目标和规划,不得不依靠拍卖生存,慢慢变成了拍卖会的配套。其实也有很多拍卖会背靠画廊,双方都是为了赚快钱。

培育藏家群体是画廊生存的关键

曹刚认为,画廊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培育和引导藏家群体。“成熟稳定的藏家群体是画廊生存的关键,西方成熟的、系统的收藏家为画廊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我曾经将作品寄给纽约某资深的摄影收藏家,过了一段时间我打电话给他,说到我寄给他的作品时,他直言不讳地对我说,他只收藏已故摄影家的作品。西方的收藏家大多是系统收藏,比如有的只收藏已故艺术家作品,有的只收藏某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在收藏某位艺术家的一幅作品或一类作品之后,往往是整个家族几代人都在进行研究、整理、记录、类比,所以在流通领域出现赝品的几率非常小。这一家族的几代人堪称该艺术领域的专家,他们对某一作品的记录很难被其他人的争议所推翻。”

目前陈维已经有了几个固定藏家,“这几位藏家是在我作品只有几千元时开始收藏的,现在因为我作品涨价,他们反而不愿继续收藏了。国内藏家往往只选择某位画家几幅作品,他们更看重画家的资历和年龄。经常会有买家因为我年轻而放弃买我的作品,即便他认可作品本身。”对此,某资深批评家认为,国内画廊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经纪人制度,多数还是赚差价的代销方式。而藏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收藏理念,艺术家更缺乏坚定的艺术理念。“国内画廊的经营方式目前还属于摸索式,既有资金优势又有艺术水平的画廊很少。画廊经营者没有形成成熟的审美,今天认为某画家的某种风格的作品不错,于是买下来一幅,他在购买的同时也误导了这位画家,画家会认为这种风格好卖,于是继续多画几幅。其结果是,到了下一次,画廊不需要此类作品了,画家又开始转换风格……这是一种不成熟画廊与不成熟画家的一种尝试性摸索市场的过程,所以代理人制度在国内不会进展得太快。”

(责任编辑:林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