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新时期中国雕塑:从学习西方到多元创造

2009年10月30日 09:43:17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在这个背景下,1992年左右中国雕塑发生了观念和文化上的重要转变。这种转变的标志性事件是1992年的“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这个展览起到了一种振聋发聩的作用,它唤起了雕塑界的问题意识和学术意识,改变了雕塑界长期以来在学术边缘徘徊的局面,理论家、批评家开始集中介入雕塑界的活动,自觉层面上的当代雕塑创作由此启动。

在此之后,各种当代雕塑展接踵而至。例如:1994年隋建国、展望、傅中望、张永见、姜杰的雕塑作品展;1995年李秀勤、陈妍音、姜杰三位女雕塑家的作品展;“95雕塑、装置提名展”;“1996年雕塑与当代文化——第四回文献展”等等。

中国雕塑的面貌在1992年以后开始大变,呈现出了一些与过去不同的基本特征。如果过去人们更多地从美的形式出发,把雕塑看作一种形式和个人风格样式的创造,到此时,雕塑的文化意识、观念的表达则成为更加关注的内容。雕塑家们更强调从艺术家个人的角度出发以表达艺术家的生存感受和人文关怀;他们从人们感性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过去一些从不为人所关注的生活场景开始进入到雕塑的表现范围。雕塑家们以更加多样化的方式,体现出一种清醒、冷静的批判意识,表现出雕塑家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在艺术上,他们开始尝试更多的可能性,借用各种表现手段,不拘一格,打破传统的门类壁垒,借鉴了建筑、绘画、表演等艺术元素,变得丰富多样。

三、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文化上的对外交流也越来越多,“走向世界”和“寻找中国”构成了中国当代雕塑的学术目标。

“走向世界” 就是走出国门,在国际平台上展示、推介中国的雕塑文化。如果说,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雕塑家对外交流还是以个人的身份,参加国际雕塑活动并进行对话的话,那么2000年以后,一个突出的变化是,中国当代雕塑家开始集体出发,在国外举办中国当代雕塑展。显然,这种集体行为,无论在规模和声势上都大大地超过了以往。同时这种交流还表现在雕塑通过画廊、拍卖的方式,进行国际交易,出现在国际艺术市场。

“走向世界”的另一端是“寻找中国”。这实际是非常合乎逻辑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反过来愈加强化了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发现差异、发现民族个性,成为许多国家自觉的文化选择。

(责任编辑:桃子)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