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闲置剧场:“冬眠”待何时

吕子/文
2009年10月20日 14:13:07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观点三:有心参与演出,无奈缺人缺经验

面对红火的演出市场,并非所有的剧场都“自甘寂寞”。1989年,地质礼堂作为国务院机关后勤改革的试点,成为全国第一个向社会开放的中央部委礼堂。初期,礼堂主攻电影市场,但随着近年电影市场的迅猛发展,位于西四羊肉胡同里的地质礼堂渐渐失去了优势,于是便向演出市场寻找突破口。但当机会纷纷找上门来的时候,礼堂负责人看着面前厚厚一摞来自各演出公司的项目报告,却有些茫然:“说实话,我们都不是干演出的,对这个领域特别陌生,不知怎么搞才好。”比地质礼堂处境稍好的是北京剧院。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成时,它是一个建筑声场可在0.8至1.2之间调节的剧场,这在当时十分先进,曾一度成为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录制电视歌舞晚会的常用地点。最风光时,先后举办过民乐百场演出、“让艺术走进生活”高雅艺术普及、日本四季剧团音乐剧《美女与野兽》、“流行音乐厅”系列演出等丰富多彩的品牌演出活动。着名指挥李德伦、着名歌手刘德华、韦唯、毛阿敏等都光顾过这里。但举办了这么多场演出,作为组织者,从未当过演出商的北京剧院却没赚到多少钱。想起当时为邀请演出团体、改善剧院环境、组织门票销售花费的精力和财力,剧院至今觉着是“吃力不讨好”。现在,剧院基本上变成了多厅电影院。“没有经验啊,还是放映电影比较简单。”剧院负责人这样说。

公开招聘,专业的事请专业的人办

“解决剧场经营人才缺乏的问题,可以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采访时,一些业内人士建议。他们认为北京这方面有足够的人才资源。京城某着名剧场便通过广纳贤才打开了局面。过去,该剧场的工作人员都由主管单位安排,而且大多是其他部门调整下来的富余人员。为抓住演出市场的大好机遇,盘活剧场,在上级领导支持下,他们一改以往只接受单位冗员的用人套路,转向社会招聘人才。如今,82%的员工来自北大、中戏、传媒大学等名校,或是从其他单位招聘来的专业人才,这些在职工眼里只是“临时工”的外聘人员,在开拓演出市场、提供舞台技术支持等方面显露专业水平,逐渐为这家剧院带来生机。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多家剧场。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依靠人才引进,一些曾经闲置的剧场摆脱了被动局面。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大部分闲置剧场的外聘人员,多从事卫生保洁、停车场管理等工作,这虽能减轻剧院的部分负担,却改变不了剧院的根本命运。他们认为,盘活剧场需要强化经营理念,在调整用人思路上多下工夫。

探索: 除了政策扶持,还需要什么

据了解,北京市文化局目前正在拟定“北京市剧场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这个“办法”参照此前出台的《北京市文化局支持新建改造多厅影院资金补助办法(试行)》,对利用社会资金投资新建、改建、扩建的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演艺场所(剧场),将综合参考剧场座位数、建成后的演出业绩等,经专家评审后予以奖励扶持。同时,也在研究、制定有关减免演艺场所(剧场)的房产税的相关政策。对闲置剧场来说,政策扶持将为推动更多的剧场向社会开放起到积极作用。但除了政策,还靠什么?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