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未来之星 > 资讯

文化馆苦恼缺人才:艺术院校抱怨就业难

2013年09月18日 14:36: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9月初,学校开学,张振堂也和其他同学一样如期返校,但是一想到明年就要毕业,他的心情便如阴雨绵绵。根据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文化艺术管理系以往的就业情况,他的出路并不乐观——进入文化系统内的文化馆很难,与专业不对口的企业他不愿意去。9月初,也是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开始职场生涯的时期,但是对于大连群众艺术馆来说,这样的月份并不特殊,因为从2008年开始,该馆再未举行校园招聘,人才输入主要通过调转方式从基层文化馆调入。“因为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经验充足、操作能力强,用起来得心应手,这恰恰是艺术院校的学生缺乏的。”大连群众艺术馆馆长姜广平向记者道出了多年来不招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原因。

艺术职业院校:“英雄无用武之地”

2013年7月,全国首期艺术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班在北京举办。培训班汇聚了近300位艺术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其中有不少是从事管理的高级教师。赵凤英便是其中之一。作为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文化艺术管理系书记,她参加培训的目标并不仅仅是提高提高业务水平,而是希望与同行有更深的观点碰撞,因为艺术高职院校这门新兴的专业——文化艺术管理还有很多难以解开的困惑。“对于艺术高职院校的公共文化人才培养,我总有种盲人摸象、闭门造车的感觉,因为看不到文化艺术管理的目标在何处,我们培养的学生出路何在?”培训班上,赵凤英的疑惑引起了大多数教师的共鸣,大家都在思考到底如何培养公共文化人才。在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承担着培养公共文化人才重任的文化艺术管理系成立于2006年,先后有3个专业面向社会招生,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专业是第一批招生。“2006年筹备时,我们曾经对市场需求进行了调研,对非遗保护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与才能进行了探索,进而设置了相关课程。”赵凤英说。

在赵凤英眼里“课程设置相对成熟”的非遗保护管理专业,首批学生的就业却遭遇了“滑铁卢”。“有一半多的学生没有进入相应的岗位,少部分人即使进入了文化馆(站),也是因为家里有点关系。”赵凤英说,“试想如果不是通过非正常途径,该专业的学生花费4年时间等来的却是毕业即失业的惨痛结局。”从全国层面来看,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趋加大。相关资料显示,2003年以来,中国大学毕业生总数持续上扬。2003年,毕业生总数为212万人,2005年增为338万人,2009年刷新为611万人。今年,全国毕业生数量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创下历史新高,被各大媒体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业最难年”。

如此严峻的就业大环境,让高职类艺术院校的就业工作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对文化艺术管理专业来说,这种难度尤甚。因为文化艺术管理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艺术职业院校才开始陆续招生,不论是学科建设、课程设置还是师资队伍,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高职类艺术院校公共文化人才培养还存在不少不足。一是就业难,目前全国各地文化馆(站)将进人门槛设在了本科学历及以上,直接把高职院校学生挡在了门外。二是生源质量不高,就业困难造成很多学校的招生受到了很大困扰。三是师资缺乏。目前很多高职类艺术院校文化艺术管理系的教师大多为非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其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专业的发展。四是教育教学管理和创业教育指导跟不上。”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发改办副主任陈学文对此有很深的体会。

文化馆(站):“人到用时方恨少”

一次非遗展演让山东省群艺馆馆长王寿宴急坏了,全馆几十号人能承担非遗保护工作的只有两人,其中毕业于山东大学民俗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王芹是王寿宴招了很久才招到的可用人才,但是遇到重大活动时,人才匮乏仍让他感觉捉襟见肘。所以,每年山东省群艺馆都会向社会招聘人才,其中不乏招收应届毕业生,但是从他们的招聘要求上不难发现,应聘人员需要在学历和专业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学历在本科及以上,具有舞蹈、音乐、曲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应聘者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专业知识考试和面试,方可被录用。这样的情形并不鲜见。一年一度的浙江省高校学生招聘会上,浙江省绍兴市文化馆一头扎了进去,多年缺人的窘境让文化馆的负责人决心在此挑选自己的“良马”。按照他们的预想,想招一个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具有艺术管理才能、可以进行非遗田野调查的操作型人才。但实际情况是,适合该岗位要求的高职类艺术职业院校的学生因为学历的原因被直接拦在了门外,符合用人单位预想的普通高校相关专业的本科及硕士学历学生却很少人问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该文化馆负责人无奈地说:“本次招聘的岗位目前没有编制,这可能使很多本科毕业生望而却步,再加上,现在的孩子都不愿下基层单位工作。”其实,对文化馆而言,也有一肚子的苦水。一般来说,省级文化馆的在编人员多为五六十人,地市级为三四十人,县级十几人。但目前文化馆的人员队伍存在很大隐忧。记者采访过的多位文化馆负责人反映,目前人员队伍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管理人才、专业艺术人才都很欠缺,掌握现代化高科技信息化知识的人才更为欠缺。全国第一次文化馆评估结果显示,许多文化馆大专学历以上人员达不到50%。有的文化馆人才队伍结构已经严重老化,业务经验丰富的人即将退休,有能力的年轻人又得不到及时补充,人才队伍青黄不接。那为什么不从应届毕业生中找寻可用人才?他们说:“根据前些年招进来的毕业生的表现,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得心应手,虽然专业性强,有朝气有活力,但是工作经验不足,不能很快进入组织群众活动等工作内容中。而且,组织策划能力、服务意识等方面都有所欠缺。”

完善录用人才的机制

一边是文化馆(站)找不到可用的人才,一边是艺术类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问题出在哪里?该如何解决?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国新认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问题在整个公共文化领域普遍存在,文化馆(站)最突出,因为有关公共文化的教学体系目前基本没有建立。原因有三:其一,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适应文化馆(站)的需求。文化馆(站)需要的是组织、培训、指导及管理类人才,并不是专业的艺术人才,所以一些艺术类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并不适用。其二,学生的职业观和用人单位的供需错位。一些乡镇文化站常年招不到人和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想留在大中型城市的职业观有很大关系。同时,公共文化机构自身的吸引力也不够。其三,公共文化机构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录用机制存在很大问题。就全国范围而言,各地公共文化机构基本都是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文化单位,招聘形式普遍要求“凡进必考”,这就意味着从事的专业背景被一定程度忽略了。对此,李国新认为,我们应该改变旧有的模式,才能使人各尽其职。首先,要改革完善录用人才的机制,改变录用考试的形式。比如文化馆(站),应该让录用考试走向专业化、能力化。其次,要加强在职队伍的培训。最后,从长远考虑,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应该建立专业的教学体系,不应游离于大学的专业教学之外。可以借鉴专业硕士的模式,培养公共文化应用型人才,这样不仅使文化馆的专业教学起了步,也使文化馆的专业体系得以建立。

为了解决公共文化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拟在今年底选几家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作为试点,为公共文化人才培养拓宽渠道。构想之一就是调整学历要求,进人门槛只限定在大专以上,这样可以使艺术职业院校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得以进入备选行列。当然,这项试点只是星星之火,要想成燎原之势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