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未来之星 > 资讯

谈市场环境下的美术教育改革

2011年01月06日 09:36:00  来源:新浪收藏

随着当今社会物质的不断丰富,国家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竞争逐步激烈,社会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会越来越多。美术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分支,需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结构和内涵以适应社会需求。因此美术教育的改革被提上日程。在当今全球化与市场化新时期,美术人才一方面需要有足够的能力适应市场,具备就业、生存的能力,一方面又不能与市场、商业化趋势妥协,从而保持美术自身的洁净与精神魅力。美术教育在当今的任务就需要在这两种矛盾中找到平衡。

从全国美术院校、师范美术教育以及综合大学美术专业的教育情况来看,过去象牙塔式的古典模式已经感到难以满足学生对于“新鲜视觉媒介”的需求,开设新媒介的美术专业成为许多美术院校的共识。然而,尽管师生都认识到这种紧迫性,由于师资的缺乏和国家有力政策的缺失,使美术教学改革的步伐仍然有些迟缓。总体而言,有两种趋势:首先一些综合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专业系统开设一些热门的美术新专业,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新媒体专业,北京工业大学的设计专业开设艺术管理的课程,浙江、苏州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细化设计专业的分支,以便为当地的工业、文化行业输送人才。其次,尽管各大学增设美术实用性专业,但是他们生源质量有待考察,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否达到一个标准,都没有考量的尺度。当全国、省市没有年度艺术机构岗位需求数据时,各专业的增设都要有一定根据,招生的规模大小究竟以什么为准,如何区别新美术专业考试内容与传统美术的考核科目等等,都需要在各校增设专业之前有系统的规划。然而,据学生的反应,一些主干课程常常是任用外聘教师教授,不可能对教学的长期效果负责,因此就不能有效实现项目目标。学生能力仍然像往常那样凭期末作业得分衡量,学生不能形成独立研究能力,课程中的内容容易产生干枯,缺失启发。因此而言,新设的美术专业完全不可能体现其“新”的优势,学生在没有接受到“新”的信息情况下,宁愿选择传统的美术方向。而实际上,“传统的美术方向”在商业运转社会中的需求会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导致美术人才生产和需求在市场、商业社会中失去平衡。

要解决美术改革的效率问题,应该从系统整体着手。根据西方的经验,教育也当做是一个独立的产业,要对产品质量负责。美术教育的产品则是教学课程、教学环境与方式。产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对教育的消费者——学员——负责。既然美术教育是一种产品,那么产品项目的开设原因、教育项目成立的可能性、社会的需求量、目标都需要有科学的调查和分析。一旦一个学科项目设立了,它的研发能力、市场效用变成检测它是否成功的标准。因此,抓几个任课教师就开办美术系的高校是不负责任的,至少对最初几届学生的损伤是不言而喻的。试想,我们使用一个产品几年后发现这个产品没有经过检验和合格认证,在没有受到明显损害的情况下,至少浪费了时间和机会成本,遭受无形的权益伤害。造成这样的局面不只是某所高校的错误,也许美术专业的设置是为了紧跟社会趋势,满足这方面求学者和工作的需求。然而,在美术教育界没有共同的协会来商讨、管理美术专业设置的硬件、软件要求、也没有针对设立美术教育项目的具体审批条目,使美术教育在紧跟社会需求的同时,由于急于设立专业,造成了一些内部混乱。例如教师的资格如何认定、专业团队的研究水平程度、学院的教学设施、信息交流能力等参差不齐。在这种制度不善的情况下,美术教育只能以教师的道德这种不确定因素去规范。一旦出现教育事故,没有任何人和机构可以对学员承担相关责任。在没有指标压力、舆论压力的环境下,久而久之,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就变得迟缓了。

要解决美术教育的革新,首先要做好项目定位的工作。从“美术”在近代出现开始,蔡元培就把“美育”看成是陶养人类性情的一门学科,把它作为社会自我更新的精神动力。蔡元培受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认为美术可以使人进入一种“不计价功利却有益于人类身心发展”的状态。美术作为文化精神领域中较高层面的内容,人们学习美术,培养对生活的美感,从而取得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对生活产生向善、向美的愿望,从而改造人的思想。当时的中国没有相对经济社会条件贯彻蔡元培美育思想,但美术教育发展至今,已经具备基本的生活条件,是时机让美术发挥改造人们生活质量的作用了。改革开放使经济结构率先改革,社会物质日益积累。社会生产将不仅局限于物质领域,在精神生产的需求方面也逐步扩大。人们对于生活中的事物不仅要求其功用,而且不断希求更愉悦的外观、更人性化的使用理念、甚至启发对自身环境的反思。这也是美术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根据。

然而,市场化、商业化的社会给人的印象是不“人文”的,是只考虑金钱利益的,只看物质的增长的一个循环系统。美术的教育如何在发挥市场价值的同时保持 “人文主义”自我反省的特征,就是如今的难题。也许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学校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19年,主张艺术美与其实际功能结合的一批德国建筑家、画家、工业美术家创办起专门设计工业化建筑和工业产品的包豪斯学院。创始人的目的很明确,即反对古老的画室美术,皇家美术,认为美术应该随着工业时代为大众创造“简单、适用”的生活用品和干净、整洁的房间,但是又不失去艺术设计的品质。从这一原则出发,美术抛弃了高贵的面纱,与工业社会市场需要紧贴到一起,把美术的学习场所转换成类似工厂车间的“工作室”,把美术创作和制造贯穿起来。他们研究了工业产品的制作流程,使“美观节约”“制造方便”的概念进入到创作思考中,于是美术的教育不再是“唯美至上”的理想状态,而是符合美感、贴近市场和工业需求的艺术,也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美术”教育的定义。

相对而言,中国现今的美术教育还是没有胆量构想“商业”与“艺术”结合的教育体系,他们担心与商业挂钩的美术会降低“艺术水准”,同时又无时不刻地担忧传统教育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各大美术院校迟迟未能建立“试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项目,致使美术教育的改革永远停留在概念阶段。实际上,美术教育应该是一个综合教育,美术学科中的各个分支,绘画、雕塑、摄影、设计、建筑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体,在设置科目内的课程时,要考虑以项目为单位,而不是仅以年级时限为单位进行教育。传统的课程,如三维素描、古典油画、雕塑技法、版画制作技术等传统项目,可让学生决定自己需要的课时去学习,而对摄影、影像制作、观念艺术等新兴学科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更多参与这类课程。

设计类课程中,产品、工业设计、织物设计等,需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工厂、公司学习机会,以便让他们去接触真实的制作环境和市场情况。甚至可以成立研究小组,培养在实际产品中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和各系的职责不仅是传业授学,应该增加其管理者的角色,联系社会机制,以便使教育产品具有理想和实效的双重特征。因此必须分清美术教育中哪些是“美学品质”问题,哪些是美术生产流程问题,哪些是材料技术问题。针对不同种类的问题,我们需要建立不一样的项目课程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达到“自我期望”,而不是刻板的完成固定的“教育任务”。在欧美,“美术”已经不是一门单纯的艺术学科了,甚至一些以“古典美术”闻名的学院也不再固守“传统”。原来的油画技法已经被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技术手段,取而代之的是许多综合大学设立“艺术、人文学院”,企图让美术与艺术成为一个整体,美术既能够参照音乐、舞蹈、电影的形式,又可以吸收哲学、文学、戏剧中的思想,甚至可以跨越艺术,参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课程,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此,美术教学将有希望突破传统“技法式”教育,限制了美术的语言和表现范围,限制了美术反映、参与生活的能力,被社会的市场一环冷落一旁。

实际上,在市场社会中,人们对产品的更新的要求相当高;人们希望自己对于高质量生活的要求能够被满足。没有人不期望附加值高的产品;综合的商品质量成为新的要求。因此,美术人才的综合化、知识全面化是必须面临的问题。即使是传统国油版雕的创作,也不能不了解“艺术市场”的运转规律。有美术作品就有展示美术作品的场所,有美术创作者就有作品接受者,这种相互关系亘古不变。既然这样,美术教育为什么要回避此种规律,让学生仅仅专注于创作这一个环节,而忽略其他相关环节呢?美术作为一个社会行业,它要发展就必须经过市场的检验。然而我们的美术学院、美术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懂艺术运转,不懂艺术品流通规律,不懂广阔的社会天地,他们如何以作品反映生活和时代,又如何激发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提高大众对自身的审美、自省能力呢?西方社会的美术教育,从包豪斯式(建筑、绘画、设计、工业技术融合的)综合教育,发展成美术与其他艺术科目的综合教育,再到人文学科与美术结合的美术教育,这个历程启示我们必须考虑交叉学习、改革美术课程,重新分化、整合教育内容,以及对市场需求与实际项目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创造才能的培养。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黑山学院、德国的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这些着名的学院的应对措施是:强调艺术教育自身的前卫性、先锋性和独立性。将培养学生的独立艺术精神放在学院教育的首位。对于这些学院而言,这一时期的艺术教育既不同于现代主义早期,即20世纪初那样追求对学院自身过去传统的反叛,相反学院教育是要与大众的流行文化和艺术市场上的媚俗艺术泾渭分明,保持学院美术教育的独立性和先锋性。

因此,在现今各大学院、高校中,美术学科的设置必须首先理清科目的针对性,不能不负责地任盲目扩大专业的涵盖范围。比如,传统平面设计应该细分为产品包装设计、品牌宣传设计、网页设计等具体科目,这种设置不仅使学生就业有针对性,而且使教师的职责更加清晰,项目目标也容易落实。其次,美术的现代教育,更需注重对学生实际研究能力的测试。在具体功课或者项目中,必须以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为评测目标,拓展美术学生的观察角度(不只局限于美术观察角度,还力求具有整体文化的观察角度),训练把握艺术品质与市场效用的平衡力。再者,师资能力的高低决定美术学生的艺术高度和个人发展层次,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审美能力以及价值判断。因此,一个优秀的美术教育者必须是敏感的,对艺术真诚的,敢于超越、有胸怀的人,他们不仅需要扎实的美术技术,高尚的道德和情操,还需要有把握美术与市场化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及时引导美术教育的平衡发展。

如上所述,美术教育的改革在现今市场化、商业气息越来越浓的社会中发展,不可能逃避“时效性”的问题。因此,美术教育改革必须通过课程的项目化、综合化来实现;通过发挥师、生、社会三者的互动关系来改变现状。老子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希翼能通过为学求道的手段,使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得以突破旧模式的束缚,跨上新的台阶。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