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我的文章

“人”的艺术和“艺术”的人(Artist & Art of man)

浅谈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问题

冯 远/文
2009年11月24日 10:14:49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冯远艺术专栏  

典型形象的塑造经过提炼、概括、综合、强化等艺术手段的处理,使最初的原型升华为具有鲜明特点的艺术形象。在这里,人是作品的第一要义;人的主题在作品中所处的核心位置毋庸置疑,明确、简洁;所有的形式语言、笔墨技艺等等表现手段都服从于这个中心一人。再来看“艺术”的人。90年代的中国人物画变化的显着特点之一,在于以较为个性的表现性语言突破写实再现性手法,抒发画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在形式驾驭方面,首先涉及人物形象的变异和符号化语言的大量采用。就绘画的一般意义来说,作品中的人、景、物、造型、色彩等等,都是绘画的某种元素,“人”也不能例外。但是假若人离开了作品的中心位置,而以绘画符号的元素意义在作品中出现,它所携带的社会的、文化的含义,就可能流失,成为有所指或无所指符号。它虽然具有人的形状,但被删减了人的丰富性、深刻性和人与人之间的特点差异。它在作品中的意义既不再是折射现实世界的镜子,也不是某种固有的概念化的、用语言表达的绝对真理,它仅仅反映了画家对外部世界的个人感受、理解,所持的态度、立场以及通过多义、隐喻方式所出的象征性表达。

人物画中大量出现的变形与抽象,反映了现实生活多样化需求的快速变化。原有的绘画观念形式作为“一元”价值意义的体系,已经不敷承担对社会、对人多种审美的阐释功能。应该说:艺术家通过多种形式的创造活动,在更为复杂多元的层次上,对现实做出各不相同的艺术阐释:即从单一的固定模式的解说方式到多种含义的象征性表述――作为补充,它已经从另一个方面现实对象、事物进行着主观化的变异、解构、重组或概念置换;一方面又对传统艺术形式任意截取,自由抉择,以个性化方式跟踪内心直觉的趣味追求,将人与物诸元素罗织到平面化、趣味化、装饰化的图式中去。在莫可名状的形式中,创造不同现实世界的艺术世界;作品的技术语言不受任何内容、形与物的制约,唯形式是从;人成为作品的第二、第三意义,人的主题从属于作品的观念、形式甚至笔墨语言。

从走势和情状看世纪交替间的人物画坛,以写实、具象风格为代表的主题性人物画、多样形式风格的非主题性人物画和商业性人物画仍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形成鼎足之势。相对来说,侧重于主题性和题材情节、带有某种功利特点的人物画,具有进取的传统儒家道德教化精神功能,其秉承传统美学思想、主张善美统一;在艺术和人格的双重审美价值面层面上,其更注重人格精神的高扬,即个体人格精神的修炼完善最终以通过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进步而得以显现映射其价值。因此,艺术家必然注重表现、反映社会的、政治的道德教育目的,并且具有将个人的使命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的自觉意识。由于主题性人物画的功能与目的明确,因而在人物画的创作中,艺术不是作为主要目的,而是以作为服务于主题的手段、形式面貌出现。在主题与艺术形式发生冲突之时,多以牺牲艺术形式迁就主题的完善,为了效果,有时可能不得不放弃或降低诸如有关艺术形式、语言的艺术自身规律特点以及笔墨技艺的施展等手法的标准。由是,主题性(功利性)人物画的艺术品位和艺术魅力的持久性受到怀疑盖源出于此。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