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我的文章

中国画艺术的架构因素

陈辉/文
2009年11月03日 09:43:29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陈辉艺术专栏  

艺术变则通,不变则死,艺术作品变革当中是艺术家艺术观念、审美意识、价值观取向,对艺术的悟性和表现技能等诸要素的综合体现。起初的实验性作品或许会显得生硬,常有夹生饭,但这是可贵的探索,孕育着新生命的诞生,是那些仅仅靠临摹古人,依靠大师而不敢走路的画匠所不能的。传统是一条船,到了彼岸就该下船了。

开明的时代观念,宽松的人文环境,深邃的文化传统底蕴有利于艺术的繁荣发展。一个艺术家应该以淡泊明志的境界,宁静致远的情怀对待生活和艺术。因为,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

二、作品的笔墨当随造型

笔墨在中国画艺术中被视为界定作品好坏的重要因素。好的笔墨是对艺术作品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的解读,好的笔墨是对形态与用笔浑然一体的气韵表达,好的笔墨更是画面中形神兼备、意境幽远的和谐之音。因此,可以说笔墨的好坏是依表现物象生动的造型而存在,依塑造形态结构的鲜活而显现价值。造型决定笔墨的走势,笔墨是造型的重要技术支撑,笔墨为造型服务,离开了表现具体造型的笔墨和表现物象的生动性,其笔墨没有任何价值。

笔墨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如同色彩没有好不好看之分一样,色彩和谐是根本)判断的标准是看它能否表现出物象造型结构的合理性与贯穿整体画面气韵的意境之美。如果从笔墨的绝对性来说,形成画面的意境美、整体美,才是笔墨的核心价值所在。如果说我们脱离了造型来谈笔墨,抛弃了画面的整体性而只寻求局部的笔墨变化来谈笔墨,游离于画面笔墨独特性之外来谈笔墨等都不是认识笔墨的正确方法,那是把笔墨局部化、孤立化的看待了。这种认识往往把笔墨的表现滞留在局部用笔的变化上,过于沉溺于笔墨中的浓、谈、干、湿的多变,刻求局部细节的皴、擦、点、染的陶醉,抱守单体物象里的中、测、逆、拖、扫的程式,追求笔笔见好墨,见好笔,熟不知忽略了画面里最重要的因素——整体的气韵生动才是笔墨要抓住的核心。丢掉了整体观察的笔墨, 画面势必显得零乱无序。丧失了整体美感,笔墨势必难以形成画面的整体视觉美感。局部好看不等于整体的完美,整体的完美却包含着局部的合理,合理决定存在,存在固然好看。关键是要把造型与结构通过笔墨表现到位,把笔墨的运用调整到解决画面的整体性和意境美上,笔墨才能彰显其真正的魅力。

笔墨的运用和选择是动态多变的,正如石涛所说“一画之法”的道理一样,笔墨是特定画面里的独立存在形式,并适合特定的作品,对应特定的作品风格。没有一陈不变的笔墨形式,也没有离开造型而孤立存在的笔墨,笔墨是造型的截体,笔墨当随造型。

三、 作品当随本土

本土性即民族性,民族性是根,民族性是源,民族性是魂,民族性是特殊的地域文化的积淀,与其他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强烈的文化差异,并成为本民族最具鲜明艺术个性和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

一个艺术家置身于养育着他的土地上,熟悉的生活感爱,受教育的背景,潜移默化的民族精神,地域文化的熏陶等都驱使着艺术家把这些题材和资源自然的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这些内容和元素它不是凭空的捏造和想像,而是发自作者内心深处的独白,是流淌在作者生命里的血液,是艺术生命之魂。作品里的一形一色,一点一线都是作者自己要说的真心话,它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根深蒂固,朴实真挚。换句话说,如果艺术家对艺术表现的事物根本不熟悉或没有深入的理解,而一味追求某种时尚,或者不知所措的茫然重复,或者不加思索的完全崇洋来选择其艺术语言,必然会失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之根,艺术中最具有价值和灵魂的东西没有了,作品也就没有了生命力。那么,从民族性这一博大深厚的体系里,如何选择属于自我艺术的表现空间,探寻出一条不同于前人,即有民族传统精神和与时代具进的艺术形式,又有开拓创新的原创性和研究性的学术路径呢,这就需要艺术家综合素质的凝炼,需要艺术家最敏感的判断力与观察力,先作勤于思考的画家——确立方向,再作勤于动手的画家——实施目标,也就是说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文化特征属首要位子,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与技术手段尚在其次。然而,艺术作品的感人之处,艺术作品的意境表达都离不开技,技就是手艺活。手艺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水准,手艺活就是技术活,目的就是为了表现“艺”,“艺”乃境界。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