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我的文章

游于艺 成于乐

谢增杰/文
2015年06月01日 11:15:06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孔子在《论语 述而》中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说明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修养的要点都要兼修并蓄。这里的“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所以从这里可以了解在儒家思想范畴中,各种技艺都是向着“仁”的思想道德的核心价值去的,孔子对于作用于仁的情感部分极为重要的审美和艺术给以高度重视,艺术正是这样一种能够产生感化陶冶作用的重要手段,“游于艺”固然也含有一层浓厚的道德伦理色彩,同时也证明了艺术创作中所蕴含的自由愉悦的审美感受。当然这一点在艺术创作中是很显然的。所以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仁”的最高境界,也同样适用于艺术创作的审美愉悦的境界。

这一点,我们在观看山水画作品时,便可感同身受。对于作者的好之和乐之,从处处体现画者心绪的线条笔墨中,便可深有体会。当我们在观赏这样的戏笔小品时,我们一定能够感受到画面的宁静安详中所透露出的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和丰富的感受力,以及他在这幅作品中所寄托的美好愿望。而其中体现出的创作的愉悦同时将会是打动观者的一个重要的情感力量。尽管这种传达是隐秘而微妙的,但是它的的确确很真实地存在着。这种创作的情感驱动力引导着画家的表达,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欣赏体验。

游于艺之游,是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即使需要在入世的同时,保持一份洒落,仍有一种超越的精神。艺术的境界也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执着于追求美的和谐,追求和谐融洽的精神世界,追求对现实人生的精神超越和心灵的充沛。当我们在欣赏一幅花鸟或山水作品时,即是在欣赏作品的形色美,也是在追求一种超越形色的精神性的美和体味文化之递变传承的生命之美。这种超越形色声音的精神性的美,是比仅仅停留在形色声音之上的美更为高级的美,虽然美的感知不能脱离形色,但美感又不是一般的对形色关系的感知,而要超越感官性的认知,进入到更深层的精神境界的体验。即深刻专注的“微妙无形,寂寞无听”状态。相反,如果仅仅停留在声色的感知上,只对形色感兴趣,而未能超越形色去把握内在的精神性的审美价值,那就还没有真正产生深刻美感的体验。相应地,如果一幅作品只是停留在形色的趣味上去吸引人们,不能使人产生审美的超越和感受到深刻的文化内涵的话,那就还不能说是一种较高级的美。尤其是传统积淀极其深厚的山水画,当我们在面对它的时候,它所能够唤起的审美认知是极为丰富和广博的,而绝非仅仅描绘了什么题材对象,或是画面的形式语言特征,它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有待于我们用不同的审美经验和认识方式去扩大和补充的奇妙空间,所以,一幅作品,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等待我们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邂逅经历。

2013年于北京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