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我的文章

在城市中遇见自己

——品味周蕴智版画中对城市物象的迷恋

厉亦平/文
2015年05月04日 10:42:32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周蕴智久居上海,对这座大都市的内蕴和外貌的变迁感受至深。她以女性特有的细微观察视角和细腻情感,采用石版画的经典艺术语言,选择和描写都市中的各种细节。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张远帆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飘荡着一股淡淡的忧伤诗情——斗转星移中,旧日的岁月痕迹还频频闪回,褪色的景物遗影似乎还无处不在——让快速奔跑的都市人心里,总会时时泛起复杂的思绪和感受。

集合了形形色色建筑的城市,会给我们带来各种遐想和灵感。身处过往时代留下的古朴建筑中,感悟建筑与光阴的关系,会引发怀旧而远古的遐想,甚至是淡淡的乡愁。当穿梭于高耸现代的楼宇中,或许会希望去寻找一些人与自然的平衡,探求人与社会的关系,内心复杂而多变。又有时,天空中偶尔投下一束微弱的光线,也会在瞬间改变你对建筑的看法。人们渴望热闹又想拥有自然的寂静,然后应运而生出现了重构中的自然都市景象,统一的建筑模式,反映出后工业时代的诟病。无论是什么,都表达了我们对城市万物的关注。

自从周蕴智来到中国美术学院读书后,会不间断地返回自己的家——上海。再度进入上海的瞬间,记忆的帷幕会不自觉地缓缓拉开。当沿着黄浦江边的建筑群行走,或是在豫园周边的街巷中穿行,仍然会发现,所谓的那些过往的时间,它们并没有消失殆尽。就像诡异精灵一样,依附在某些残留的城市细节里,埋伏在繁华背后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在那里,它们向周围释放着理应已经被洗刷干净的、只属于某个时代的气味,让闻到它的人动心动容。在曾经的跑马场、外国租界地、金融商会云集处,你可以幻想历史的每一个关键的时刻,幻想曾在那些场所里穿梭过的历史人物,以及曾经发生过的弥足珍贵的故事。似乎进入了时光隧道,被时间的力量所打动。

时间改变了我们的容颜,也包括这座城市。她已经不再粉嫩如初,却在光阴流逝间,加深了她的魅力与城府。渐渐地学会了,在昼夜交替中,人间风云变幻,慢慢地改变着生活中贫乏的音符,改变生活中无味的空气。城市,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永远没有句点的故事,一个反映和折射人群生态的的经典图示,一个整体与分散并存的空间,一个物质与精神交互作用的领域,一个相关决策的历史性累积乃至于前后相互矛盾的地方。它给我们提供了解读和描述的各种角度,也寄托着历代居民的特殊感情。

周蕴智所关注最多的,恰恰是城市的变迁,容貌的改变,或者说是过往的深刻记忆,今日的生疏情绪,而记忆也好,情绪也罢,最终都引发为各种内在的感官感受,回味悠长。对城市物象的迷恋,会让她自然而然地关注一些城市建筑的画面,无论新旧,就如同写日记,经过的街道、商店、住宅,一个特别的光线,在某个特定的瞬间,使她产生了某种对大城市异样的情感。

这种对于熟悉的生活环境囤积而成的感情,促使她将平日里拍摄的城市影像直接转换为个人的创作素材,并将城市看作一种超现实的物质存在。这种存在过程中,太多的风景都被抹去了,而唯有照片机械地重复着实际存在中永远不可能重复的东西,才能够使之定格,永存。相片背后,细细数来,唯有数不尽的心动、忐忑与惆怅。

周蕴智想要记录下这些“情绪”,因而在其版画创作中,取材于至今仍保护得当的历史遗留建筑、古朴古旧的风物或是残败待拆的废墟,它们日渐凋零,不再风华正茂,像是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妈妈,点点画面激起了她萦绕心间的忧伤。创作《回声——海》,就取材于路过的一组正被拆得面目全非的民居,这不是她生活的环境,但似乎可以勾起多数人的生活记忆。被拆墙壁的截面上仍旧留有厨房灶台的位置,家具留下的痕迹。“当我按下快门的同时就被深深打动了。这组民居很快被拆光,数月后再路过那里,模样已经全然改变。我想,这些楼已经消失渐渐沉入了海底” 她言语中透着淡淡地伤感,“又如《回声——中共一大会址》, 选择书本的形式,是因为,它并不是平常上学路上经过的街区,也不是能够穿梭嬉戏的石库门里弄。对我而言,“一大”会址的认识仅限于书本,它更多地成为一种标志性的景观,供人瞻仰、膜拜,通过教科书来了解它。”

城市风物是无言的,但情感体验是缓缓有序的,这些体悟源于她的这份对城市的依恋与感官陶醉。如今周蕴智作品中持续出现朴实而颇多蕴藉、浑厚而不乏润泽的审美表征,以及这种表征下传达出的层次丰富、细腻可感的情绪内涵,也许,艺术家透过观看城市,也遇见了她自己。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