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我的文章

画学浅谈

2015年03月30日 10:33:56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往往在视觉上有它的特色和品味的一面,一个民族性的绘画要以自己民族文化气息见长、在充满智慧的视觉语言和深奥文化底蕴中来表达一种美好的精神力量。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当今社会审美的提高,多种绘画形式日益繁荣,表达的方式方法前无想象的。审美的升华,需求也不同,因为对美的评审各异,见解和审美态度不一样,也就造成了各种艺术的不同风格。大到风格,小至性格。若存在就合理。法国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说“科学让各人按照各人的嗜好去喜爱合乎他气质的东西,特别用心研究与他精神最投机的东西。”同时认为“完全相反的形式与派别越多越相反,人的精神面貌就表现得越多越新颕。”然而在众多艺术作品中,分出优劣作品绝对是一件不易之事。特别是渗入当今各自绘画语言的作品就更难了。

民族性的就是世界性的,作为个体而言,是一种主张,如潘天寿、齐白石、黄宾虹等,特别是潘天寿先生关于弘扬传统中国画的名言“中西绘画应该拉开距离”“越有民族性,越有世界性”,这是坚持传统为主的观点。并非墨守成规。应该说对传统的坚持,绝不是封闭的保守,如徐悲鸿所说“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简言传统优秀的不能丢。

在当前文化大背景的前景下,借鉴、学习、继承、发挥己是众绘画形式发展的一种新探索。是否保持民族特色,渗入新的形式内容,是一个高度提升艺术的问题,也是所要追求的目标。

绘画的发展往往是和时代分不开的、绘画是时代的产物。晋唐是中国画出现的高峰,因为很多方面结合吸取了西域的绘画艺术。元时期的绘画也融入了外来民族文化,并出现了文人画的格局。特别是上世纪“五四”以来,渗入了西方绘画观念,所建立起来的现代美学理论,产生了许多绘画大师,显然是与对西方绘画的吸纳不无关联。

创造和继承与时代文化科学技术息息相关,当今借助现代科技,绘画发展日新月异,网络、照片、展事,报刊书籍大量传达了新的观念和信息。绘画形式多种多样。然而,中国画的内在气度和审美也参差不齐,因为中国画最讲究格调和品味。了解中国画笔墨精神是一个至高的难度。也是当下清浊难辨的现象。清人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伦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弃也。”这虽带封建烙印,然认知上和审美上借鉴参阅也无可非议的,也是可以鉴别国画格调品味的一种方式。

前人把气息格调作为艺术水准衡量的一种手段,特别强调重品。不管釆取任何艺术形式、写实的也好、抽象的也罢、意笔的和工写的。品味和格调的高度是最为关键的。这和自身的天赋、积累、学养分不开。

中国绘画艺术的传统积累,是两重性的,积累多、底子厚,可为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然而积累也可能成为一种负担,潘天寿曾说“积累越厚,进步越难。”其实积累需“师古人之心,非古人之迹。”石壶语“学古与抄袭古人是两回事。学古人并想超过他,不是坏事。若抄古、仿古而以为己作,作为艺术家来说,是手足不干净。”

景仰中国画优秀传统水墨,品味国画中的用笔用墨性灵和超脱意象,用质朴的言语和灵性手法再现一种自然境地,自然界的物体变化微妙,但绘画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从最基本的优秀传统风格中走出来,融入新思想,创造一个新的观念,是一个最具有挑战和最大的难题。

优秀传统的中国画作品在历史的长流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思考碑究中国画和其他姐妹种类的观念和技巧的同与异,将各种融合在笔墨语言中,提升中国画的意象为主,笔墨为主的思维中。

中国画的高度主观性和抽象化是一种方式生成的缘因,在去除繁琐的细节,用笔墨最佳的形式去表现,它可以衍生出很多的意味。中国画的“笔墨”两字题目很大,也很抽象,在点、线、面笔墨表现的写划中,含有自身的学养、见识、生拙、变化等境界,意象方面也如是,广大、单纯、空白、静潜来体现这种抽象过程形式的高度,也是主观审美能动性的一个情节。

其实,传统中国画的审美与中古典哲学相一致,无论工笔也好,写意也好,山水也好,花鸟也好,最重视的是感悟,心灵与世界的融合,也是中国哲学中至高的品格。逸、意、静、旷、神、禅等无数的哲学思想和中国绘画中的格调是统一的,中国绘画也充满着实暗示的表达方式,最关键的是能否领悟到这超越表达的部分。

纵观中国画的发展史,从谨细刻划至写心中逸气,从应物象形到似与不似。应该说形式和情感越来越丰富,手法更上一层楼。虽有时代烙印特色上但总是向上发展的,继承为了发展,特别传统水墨画更需发展、改善,但一切应出于自然,用最平静的态度,最积极的态度来对待。

沉迷于传统一成不变很迂腐,但缺少传统更易邪俗。元代黄公望在其《写山水诀》中说“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个字”。“邪”无传统法则,不辨清浊,信手涂鸦,“甜”为人工气、雕琢气,一味工巧,“俗”为色彩悦目,多媚态而无内在美,其后为“赖”,无创造,临摹拟古,陈陈相因。

其实,对待传统和创造,一个“度”一个“化”最重要。“度”可以讲深度,可以讲分寸,可以讲高度,也可讲适度。“化”字内化与外化,思想变化意识变化为内化,形式变化内容变化为外化。借鉴绘画传统语言中的内涵,深入进去,变化出来,以意寄物,以物迁情,最终还是用个人情感觉用内在之美,以自己笔墨形式再现。点划之间的深刻,自然之间的取舍,笔墨形式独特但不孤立地营造一个新境地。

前人创作绘画作品讲究“搜求于象,心入于象静,神会于物,因心而得”,也就说明了神畅不仅仅拘于形式。观察物体须有一番自我洞察力,平凡之境未必平凡,平凡形式也未必平凡。用敏捷思维和意识感悟自然,达到物我两忘,深入其中,可以得神韵所在。

传统中国画不仅仅是存于自我意识感觉来论的艺术。笔性超脱意象是一种境界。综合的诗文,书法线骨也同样是意境,除去这一点将会失去很多。认识先贤优秀作品的内涵,有心有灵犀一点通之感,形式内容与今人虽不同,但天人合一的思想、艺术的高度却永远一脉相承的。

创造形式是个性地表现,自然产生的形式来表现物象尤其可敬。当今视野远比前人开阔,笔墨当随时代是一个很广阔的前景。多种优秀文化和审美观念融入其中,结合自我和体现现代人的意识,用借笔达意的手法,独得心象,来表现出中国画的现代意识与境界。使画面更具有品味内涵。  

2015.3.16于大真堂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