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我的文章

砚边随想

任国锋/文
2014年12月22日 10:23:39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仁者乐山 知者乐水

山水画最初受“比德”文化的影响,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根据朱熹的解释:“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山水画家们用自己的生命体验贴近自然,把徜徉林泉,坐观冬去春来山花欲燃江水碧,闲听松苍柏翠林木萧飒野韵长;攀巉岩与猿麋相呼,与白云游戏,与飞瀑唱和;居草堂,拂觞鸣琴,共瑞鹤起舞,赋风月雅韵,作为理想的人生状态,在暂时与社会的隔断中调节身心,忘却烦恼,修养性灵,并通过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形成人与大自然相沟通的人伦情怀。早期画家把自然万物的生长规律、外形特征等与人的性情气质、品德操守相对应,通过一定技巧把它表现出来,以此来彰显个人在纷繁现实社会中的正义、气节。文人画盛行的宋元时期,山水画家表现自己道德理想的方式更加直接,他们把笔墨的刚柔、藏露、巧拙、燥润、清浊、浓淡,景物的隐显、平奇、荣荒、塞阔、简繁等绘画的表现语言,与画家的人格气质和心胸情怀相联系,把自然物象简化为精炼的笔墨符号,把章法布局概括为程式化特征,试图实现对自然物象的超越,把绘画的信息传达方式进行了一番由大众化、开放性到圈子化、私密性的改造,使他们的道德追求在绘画中的表现朦胧、含蓄,外人难窥其奥,这是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的特有表现,归根结底是衣食无忧、官运不畅的有闲失意文人找到的一种心理平衡的理论基础,和与自身才华相匹配的志趣陈述方式,通过对这种语言方式的不断锤炼,使“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哲学观念根植于自己的人生观,形成自觉的道德信念。

人品与画品

人品属于社会范畴,是理性作用于言行的政治和道德认知;画品是个体范畴,是感性作用于作品是心性流露。人品是社会对人立身的要求,以社会功利性和政治从属性的统一为目的,根据外在需要,通过作顺应社会的训练而提高,结果是愉悦他人之后愉悦自我,主要是一种群体实践。画品是心性在作品中的体现,以个性自由和心灵宁静的统一为目的,依靠内心自省,通过对天地万物的体悟而提高,结果是愉悦自我之后愉悦他人,主要是一种个体实践。人品的完善要“见贤思齐”,致力于对社会、对他人的妥协效仿。画品的提高要“涤除玄览”,致力于对自然的纯净关照。换言之,人品是入世的,画品是出世的。“人品即画品”这句话,用人品的高低评定画品的高低,其实不甚确切或许误人。

绘画的风格与品格

听到许多关于对中国画的评论,不少人往往以风格是否强烈、鲜明为标准,但对风格的理解和认识却往往流于偏颇。风格从形成到面貌成熟,需经过技巧和学养的长期积累,对自然、人文的感悟不断加深,最终在作品中流露出某种学术倾向和精神诉求,或清新隽秀、或崇高雄健、或沉郁朴拙、或生动高亢、或平易可亲、或威严庄重,不一而足,呈现一种人文自觉,无丝毫勉强,处处透出天然、纯真和高度。而为了某种目的,生造面貌,看似独特、个性,实是哗众取宠,这种面貌是假风格,生硬、粗糙、浅薄,或张牙舞爪,强充有雄霸高亢之态;或无病呻吟,假似有吟风弄月之情;或恣意妄为,夸饰有天工造化之能,同样不一而足。真假两种风格的辨别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大容易的,须广识博览,彰心智、明画理,练就火眼金睛,特别是喜爱书画收藏的朋友更需谨慎,莫为画人海阔高论、道貌装扮、世俗身份所迷惑。

画家与社会

一个好的画家首先是一个君子。君子悲天悯人,天地间的事儿就是自己的事儿,故君子常戚戚,叹人心之不古;但君子心地宽博,宠辱不惊,故君子其乐也融融,感自然之不我欺。时时计较于世俗得失,心胸促狭,格调终低;终日陶醉于小我小趣而欣欣然,眼界不开,难成正果。忘小我之乐,思大众之乐,忘小我之失,思大众之失,真君子也。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