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我的文章

打造地方画派的隐忧

2014年06月10日 10:51:13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多年前,笔者曾在媒体撰文,认为在信息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带有地方特色的画派正在消失。显然,笔者的预测并不准确,今之地方画派越来越多,让人应接不暇。仅以川渝地区为例,就有“巴蜀”、“渝西”、“成都”、“巴渝”等画派,名称多以或大或小的行政区划打头,这些画派如同为数众多的画院一样,虽同处一地而因“投资”主体不同,相互之间几无关联。而一些名画家,成为多家画派争抢的“领军人物”,如生于今重庆荣昌而长居四川成都的陈子庄。

如今全国不少地方打造画派,往往是作为地方文化建设项目来做的,试图在繁杂多元的美术界形成某种集群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属地方政府的文化行政和文化投资行为,在进行可行性论证方面,大多要列出如领导重视、队伍团结、创作题材丰富、社会支持等优势。其实,与打造行为的各种外在有利条件相比,其内在隐忧也日益凸显。

显然,任何一个“画派”要成立,必须要经得起学理推敲,并非登报声明或在民政部门注册一下就算成功。应该说,画派特别是地方画派能否“打造”,在当下依然还是一个前提问题。中外的画派很多,划分依据各不相同,其基本的特征是:绘画理论和艺术风格大致类似,画人同处一地,习俗和师承等大致相近,而且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画派以地域来分,有以地名或城市之名命名的,如“虞山派”、“海上画派”,也有以更大的区域命名的,如“中原画派”、“南方山水画派”。在中国美术史上,以地域为别的画派大量出现在晚明时期,清人张庚在《浦山论画》中说:“画分南北,始于唐世。然未有以地别为派者,至明季方有浙派之目。是派也,始于戴进,成于蓝瑛。”画派的形成,很少有主观努力形成的,更多的则是自然形成并被追认,如“吴门画派”。周积寅主编的“画派丛书”,收罗了古今15个画派,并不包括“扬州画派”,他在丛书序言中认为:在上世纪50年代,这个一直被称为“扬州八怪”的画家群才被说成画派,但又未作界定,故不予承认。近年来,周积寅与马鸿增两位先生因“画派”问题的不同见解,已发表交锋文章数篇。如今,前些年各种“画派”高高在上地进行宣传推广的单一局面已经改变,业界频频出现质疑声音。这至少说明,学界对画派的认识渐趋理性和深入,不再是头脑一热。

就一般的理解,画派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统一或相近的理论、相近的题材和画风、领军人物。应该说,现在的某些地方画派的打造,最为统一的是打造的想法,名头整响后再进一步“建设”理论和“指导”画风,而领军人物最好办,任命或推举一些人,这还不容易?笔者曾在多篇文章中指出:不少地方以打造“画派”之名,行地方美术建设之实。应该说,任何地方美术建设的努力,都是功德无量的,但“画派”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并不能随意借其名。例如,某画派以笼统的“新田园诗画风”概括其地域审美特点,画种含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各画种的领军人物所画题材堪称五花八门,风格则风马牛不相及。而以“××画派”相统,是否太过勉强?难道,画派是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

应该看到,不少画派的打造者,如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时髦做法,往往“醉翁之意不在酒”,试图借文化工程之名创造一个新的利益增长点,该做法也算是中国文艺的一大特色。策划者、艺术家、研究者、赞助者、政府机构、画廊等不同利益主体,似乎都各得其所而且从中分得一杯羹。一些“庆典”式的专题研讨会,参与人多是主办方请来的捧场者,谁会自取其辱找几个挑刺的人来砸场子?而“画派”一旦打造成功,则落得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领导有了面子、主管部门有了政绩、参与者有了甜头……文化扶持、文化投资本无可厚非,但要遵循学理,同时也要尊重艺术规律。多年前,一些看上去挺美的地方画派已销声匿迹,曾经风光一时的策划者又开始捣鼓起新画派来了。显然,文化投资并非如经济投资那样可以立竿见影,艺术创作和画派的打造,并非是有了各种扶持政策就可以奏效的。不知从哪儿看到一则故事:某企业家试图培养10位中国绘画大师,但大师没有培养成,他却破产了。笔者对于各种外界力量介入文艺领域一直持警惕态度,过去已有了不少恶果,而当下资本的干涉则成为影响文艺生态的重要因子之一。以前地方画派的形成,往往与交通和信息的不便有关,而在当下的信息时代及美术教育社会化的大趋势下,过去形成地方画派的土壤也就差不多消失殆尽了。不信,大家可以看看当下的一些重要展览,是怎样的流行风与克隆风?

近年来的书法界也很热闹,书风有各种主义(传统、学院、新古典)、各种身份(如学者书法、画家书法、民间书法),还有“书法之乡”的打造,但绝少听说地方书派的打造,更未听说“北京书派”、“成都书派”等提法。北宋的文同未到任湖州而卒,后来竟有“湖州画派”遗世。其实,与浙江湖州毫无关系,而是与其画竹,及他在元丰元年(1078年)被封湖州太守有关。古人习惯以某人官居某地为其名号,故文同也称“文湖州”。而同时代的大书法家苏轼,曾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后逝于常州,从未见有人打造“×州书派”。如此看来,书法界的认识可能更为清醒,书风多以时代为别,难以书家生活的地域疆界去划分。

若地方画派可以任意打造,可以想象不久后的中国大地,以城市、地域或名山大川为名的画派,将多如牛毛。可问题是:这些新“画派”,能否成功复制传统地方画派的生成模式,而且是提前打造成形?再是,能否在当代美术史上贡献出独一无二的地方艺术特色?甚至,有没有这种可能性?难道,仅仅靠一个“画派”的名头,就可以一丝不挂地穿行在当下美术界?

文/范美俊(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