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我的文章

艺术与技法

2014年04月08日 11:17:35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作为造型艺术的书法——这种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通过文字的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在笔法与笔意的统一中体现书法家的审美理想和精神境界。

在这样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两种含义并列其中:其一,属于视觉上的造型美——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其二,属于精神感悟上的气质美——人的气质、品格、情操。另,“笔法”与“笔意”这两个词语也表现出两种意思,前者属于技法,可以用手去表现它;后者是一种体会,靠心灵去感悟它。

书法是一种技法,即书写的方法,书写的技法。当你把技法发挥到极致,而且具有了相当的审美价值,不仅宣泄了书写者的情感,而且引起了欣赏者的共鸣,那么,它就是艺术,而且是最能表达中国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精神的艺术。

有人在尚未掌握书写技法的同时,却创作出了被认为是“艺术”的作品,但绝不能说这个年仅6岁尚不太识字的孩子他是个艺术家,因为这样的创作对他来说是有一定偶然性的,他并不懂得这个就是书法艺术,也不懂得这个作品好在哪里,但我们具有一定书法审美眼光的成人或书法家,从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审美语言认定了这个作品就是艺术,它的技法含量虽然极低,只求中锋用笔即可,那么,这个中锋用笔就是孩子掌握的唯一的技法,而且很不稳定。我们也不能保证这个在6岁时就拥有了中锋用笔技法的孩子长大能成为书法家,因为,作为一个书法家他所具有的书法技法外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文字、文学、品格等修养。

也有人在熟练甚至精湛掌握了书写技法之后,却仍然没有留下任何书名,甚至连一书奴也没轮上。比如,敦煌遗书写卷,卷子的抄写者都是被人雇用的写经生或一般庶民。他们常年抄写,熟能生巧,久书成艺。有的书写雄强勇猛、大刀阔斧;有的书写娴熟娟秀,温文尔雅。书体行、草、隶、篆皆备,丰富多彩,表现自然质朴,机动灵活。其功力法度,审美情趣,都令人仰望赞叹!这些抄经体堪称一绝,却总被书法艺术另立一侧,无法登入那些神品、妙品、逸品的厅堂。

原因可能就在于我们对艺术的认识,是离不开艺术家的创作,而不是经生反复地重复同一种笔法或章法技法,我们喜欢看到不断的变化,而且又能和谐地在一起的艺术形式,喜欢看到内容不断创新的作品,喜欢欣赏那种艺术家用心灵去铸就的作品。而敦煌写经,在技法上已经达到无可厚非甚至很难超越的境界,但是因为书写者对内容没有独创性,对章法没有独创性,而且,在用笔和造型上过多的重复还被人认为是一种习气,这种有习气的过分程式化的作品,即便在技法上了得,在艺术上的品味便会大打折扣。独创性,独特美,几乎成了所有艺术品的特征。

有了这样的概念,我们不难发现,我们追求书法艺术创作的“合乎道法的技”,我们也追求创作中“合乎技法的道”。

中国的书法艺术太注重心灵的书写。那些千古名篇无一不是书家自我身心的发挥极致的书写。王羲之的《兰亭序》在“惠风和畅、流觞曲水、畅叙幽情”的状态下轻松写就;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在“抚念摧切、震悼心颜”的状态下一挥而就;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在“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凄苦状态下一气呵成。这些书法家不仅在技法上达到了成熟的高度,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语言,即“风格”,而且到了人书俱佳的境地,学养、性情融为一体,加上时空渲染、情感迸发,所以笔下有神。这便是“技”与“道”最佳的结合状态,是“技法”与“艺术”最好的融汇过程。本为记文,却成佳书。过去如此,在书法发展到今天的当代,本该也如此。但是,这个时代,毛笔书写已经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甚至担心硬笔书写也将退出历史舞台。现当今,所谓的书法家已经极少有人拿着毛笔书写的是自己的心情更不要说是心灵。他们更多的是抄录前人的名篇佳句,甚至抄写他人的经典作品,他们只能说是在技法上的模仿,根本与艺术创作无关。也许有人会说,艺术的创作离不开模仿学习,但是,我们绝不能把一个还在模仿中的书写者当成是书法家、艺术家,因为,他们没有写自己的心灵,他们还没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语言。观当今之书坛,书法比赛比比皆是,书法展览时时涌现,那些独具个性的作品实在太少,展厅里满眼都是“二王”行草、 “褚遂良”楷书、“张迁”隶书、“邓石如”篆书。当“流行书风”刮遍中国时,我们的眼球顿时被浙江的“陈忠康风”,江苏的“陈海良风”、广西的“张羽翔风”横扫。甚至有人盲目跟风,刘炳森在世时,世上多“炳森体”,启功先生仙逝已久,但“启功字”在书法市场上还是源源不断地被贩卖。这种用他人的艺术语言复制出形似他人的作品,跟窃取他们劳动成果有何区别。这种社会现象的存在一方面道明了社会的从众心理,另一方面也表明创作者的创作技法缺失、艺术创作语言匮乏,还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的艺术修养的低下。社会上喜欢“附庸风雅”,于是艺术家们学会了“附庸风雅”,却从此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创作技法和艺术创作语言。

自然,一旦某种现象或行为出现时,总会有人叫好,有人叫骂。时风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时弊也不以某人喜好而更改。或许在这个时代的骂名会是下个时代的崇尚。二王就是由“野鹜”转为历朝膜拜的“家鸡”的。

但艺术虽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性,有一点却不能改变,那就是,虽然材料在改变,风格在改变,手段在改变,书法之中透出来的“道”的精神没有变,书法内在的“技”(用笔)也没有变。赵孟頫\曾说: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非常有力地说明了用笔作为技中之道,千古不易,结字作为道中之技可以因时相传。

这话,在元代行,在元前行,在元后依旧行。因为,这就是中国书法的真谛。

当代的书法艺术唯有在深知书法之要道的状况下,掌握技法,合乎人道,才符合艺术的欣赏和创作的标准,才能称得上是艺术,它必须是有传承的语言的,必须是创新的,必须是感人的。

文/卓玲儿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