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我的文章

马增辉的绘画艺术人生

2014年03月27日 09:34:41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2013年5月,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杂志社书画艺术院在东莞试业伊始,邀请到3位知名书画家举办“马增辉、姚得珠、张琮松书画精品展”。3人中,姚得珠是“京城画桃第一人”,张琮松是“金箔隶书”楷书书法家,马增辉是家住兰州的全国着名军旅山水画家。在全部参展的300多幅作品中,马增辉的“大西北草木山水”系列,以其“笔墨雄阔、气势磅礴、清新自然、情景交融与赏心悦目”受到参观者和专家的高度好评。

谈到大西北,78岁高龄的马老有些动容,“我生在西北,长在西北,战斗在西北,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永远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深厚情感,将这种情感寄系于其间,用手中的画笔为壮丽的西北大好河山添彩增辉,是我一生的梦想与夙愿。”

马老告诉笔者,他出生于陕西合阳,在西北军旅战斗生活了60多个春秋,自幼酷爱绘画,在部队一直从事文化宣传工作,以画笔为武器,为兵服务,以大量的作品体现驻守大西北部队指战员战严寒、斗风沙、抗酷暑、勇敢顽强的精神风貌。自进入战区领导机关,特别是从事专业美术创作后,除完成上级交给的军事题材创作任务外,一直朝着实现自己一生梦想的西部山水系列这个宏大的创作题材进发。本以为退休后,自己会选择诗情画意的清静日子,安享晚年,但一想到祖国和人民多年的培养,他不顾年事已高,决定背起简单的行囊,要走遍大西北山山水水的每一寸土地,体验、观察、写生,目的就是要更好地表现大西北独特的人文景观,达到以情写景的最佳创作状态。

为了深刻地衬托大西北山水的个性,寻找新的创作灵感,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他又决定去东北、华北、江南、西南的山水间写生。多年来,不断开拓的视野以及丰富的创作题材,成就了他在全国山水画大赛中多个名列第一,并在全国、全军数十次美术展中,有40余幅作品获奖和被艺术机构收藏。其作品及艺术成就,曾入编《百年经典——中国艺术全集》、《当代精品书画作品集》、《世界华人书画作品集》、《战士与祖国》、《人民艺术家》、《当代中国山水画作品集》、《新世纪中国山水画200家》、《中国山水画400家》、《中国山水500强》、《当代中国山水60强》、《“艺术之巅——神州风韵”——首届华人书画艺术年展》和《中国当代美术大典》等。

《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美术报》、《中华世苑名家》,人民美术出版社《水墨典藏》、上海美术出版社《大家典藏》、四川美术出版社《水墨演艺》、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华美术典藏》、山东美术出版社《书画赏评》均专题宣传了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他本人还出版了《部队实用美术》、《马增辉山水画集》、《当代名家山水画集·马增辉专集》等多部书册,被《中国艺术报》推荐为100位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山水画家之一。

回顾自己的书画人生时,马增辉说,有三大因素铸就了他的绘画艺术成就。一是生养他的西北这片热土给了他绘画艺术的艺术生命;二是西北特有的地理自然风貌和厚重的人文历史特色,给了他绘画艺术丰富的创作素材与灵感;其三是军旅生活给了他艺术创作实践的意志与精神力量。着名书画评论家张本平在研读了马增辉的山水画后这样说:“他笔下的山水,从立意构图、观物取象到造型方式、色彩运用,因源自生活而气韵生动,因刻画深入而清新秀雅。”

马增辉在总结自己绘画艺术特别是山水的艺术风格时,强调了“大气、壮美、写实、神飞”八个字,他认为画家的创作本源是生活,是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升华,尤其是山水画。要回归到大自然中去,只有像诗人那样出现从意象美中求得意境的灵魂美,作品才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而且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他还认为,在艺术上,一定要有个人显着突出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素养,这样才能创作出流传千古的艺术作品。为了实现他大美西北山水和人物画的艺术风格,他除了心摹手追,数十年笔耕不辍,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技能外,还有意识地从细微处观察物体的本质和外部特征并紧紧地抓住它铭记于心,再下功夫用各种技法来描绘使其既抽象又具象的概念,力争在视觉效果上更有吸引力和冲击力。他这样总结绘画技巧:在用笔上细勾素绘、干墨皴擦;在形式上讲究秩序、结构严谨;在技艺追求上笔法简约、内涵悠长。具体的感悟是:一是着眼于一个“大”字。用大西北那种壮阔的胸怀,绘出祖国大西北的“大美”。有了这种审美取向,才能表现大西北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风民俗,充盈以貌取神,以情写景的大家气象。为了这个“大”字,在绘画手法上,他摸索出要在大幅大跨度的画面上展开构图布局,这样才能形成大的气势,才能气象万千地包容意象、物象的内涵,二是立足于一个“细”字。绘画艺术是个慢工细活,尤其是山水画要下“十年磨一剑”的苦工。怎样做到细?他的体会是仔细观察、仔细构思、仔细描绘。“工夫在画外”这一点非常重要。观察事物的典型特征并且抓住它,再细致地在画面上描绘表现它,使其成为自己的绘画风格,就是长期观察积累的结果。他在创作戈壁大漠胡杨系列的时候,为了表扬胡杨“生长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朽一千年”的胡杨魂,多次冒着严寒酷暑,走遍从甘肃到新疆几千里的戈壁滩寻找各种形态的胡杨树、胡杨林,同胡杨林一起感受它那严酷的生存环境,感受它的精神世界,坚定了他一定把胡杨高大的形象、不屈的精神展示在世界人民面前的创作欲望。为了形象生动地画出它那抗风沙盐碱,耐干旱严寒的风姿,从整体上细致观察了它千年变化的沧桑岁月的痕迹;裸露地表盘根错节,看似干枯如柴却深扎百米的生命根系;遍体鳞伤,体无完肤,断臂残肢,毫无湿气的苍老粗大。千疮百孔的树干。同时从树冠上却找到了它那生生不息的旺盛枝叶:有的似柳、有的像桐、更多是杨。由于细致地把握住了胡杨的本质形象特点,使他近年来在山水画创作方面才有了新的突破,使作品成了生命的赞歌。也因此,以胡杨为题材的系列《浩气长存》、《金色年华》、《生命倩影》、《塞上雄浑》、《大漠金秋胡杨魂》等在全国产生了独有的不同凡响,得到社会的认可。三是突出于一个“借”字。在绘画技法上,他始终将传统技法与现代元素进行有机结合而达到再创新的路子,体现个性艺术手法特点。也就是说善于“借”借古、借今、借优。借古就是传统,借今就是中外的现代技法元素,借优就是从名画家那里借鉴。这条继承传统——探索创新——形成风格,就是他艺术创作的基本轨迹。

文/范文会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