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我的文章

绘画的两种教学法比较

2014年02月11日 11:37:30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干各行各业都一样,入门总是要有人带和教的。学画画就更加少不了要“名师”指点的了,毕竟画画儿比吹“洋泡泡”要复杂了许多。

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前大致是没有专门美术学院,也没有人跑到大洋那边去学画画儿的。所以学画画全部是师傅带徒弟式的“贴身教学”。贴身教学有其特定的好处,一、学生数量少,可以时时跟随师傅身边,随时聆听和观看师傅的言与行。二、师傅也同样可以随时与学生互动,听其言、观其行并随时可以指出和纠正学生言行中出现的理解上的偏差及技法上的谬误。三、因为学生人数少,师傅就可以因才施教,而不必用同一种方法去教不同潜质的学生。这样就相对避免了学习结果的雷同。

“鸦片战争”以后,国门逐步打开,西学东渐。因此西方科学的、客观的美术教学方法在中国就有了大行其道的机会。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审美观念也大相径庭。中国画历来讲究以心写画,强调发挥作者的内心感受。西方绘画则要求严格地忠于被描绘对象,就连光线也要固定在每天的同一时间。这种中西方在观念和方法上的冲突也就不言而喻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美术学院的基础教学完全秉承了西法,这样和中国传统美术教学的矛盾也就只能长期存在和完全取代了。我无意评判两种教学方法的对错、优劣,但有一点我想大家是可以认同的,即:在面对同一描绘对象时,每个人对描绘对象外表与内质的认识和理解都是存在着差别的。那么用统一的标准来告诉并要求学生做到结果上的整齐划一,这肯定是一种偏差或谬误。

中国绘画的传统教学大体上分三个阶段:一、自行理会;二、相互切磋;三、质疑问难。其一是要求各个个体自己加强练习并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力。这样做可以最大可能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对艺术理解和创作的自主意识,从而避免师云亦云。其二可供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相互砥砺,相互提高。其三老师可随时随地为学生释疑解惑,少走弯路。

传统美术教学中,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多数往往会是示以规矩,而不是授之以“巧”。认为授“巧”仅仅只是教以“能”,而示人以规矩才算是从大处、深处、高处启示了学生对艺术本质上的领悟和自身潜质的发挥。

如今提倡国学,梳理文脉并非要排斥西法,而是提醒大家守住民族文化艺术的特点和优点,不至于在“地球村”中走失了自己。

文/吴冠南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