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我的文章

兴来放笔写残荷

2013年07月31日 09:52:39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潘锡林作品欣赏

秋天的傍晚,窗外下着小雨,我独自坐在窗下,沉浸在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世界里,使我回想起儿时的生活。在我的老家大觉寺旁有一个长满荷花的池塘,我与同学时常带着钓鱼竿,在那里钓鱼。也许受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的影响,从那时起我对荷就有了初恋。

荷,是家乡的常见之物,池塘水渠、河湖港汊,无处不有。我尤其喜欢在月光下独步在荷塘边的小路上,胸中滋生无限的憧憬,活跃青春的力量,禁不住对生活充满思考,我视荷为友、为知音、为师长。我从荷的风雨经历、兴旺荣衰中,看到了父老乡亲的欢乐与苦涩,看到了人生的曲折艰辛,我无数次在荷塘边徜徉,被红荷、白荷簇拥着,那接天连叶,波翻浪卷,所呈现的繁杂、肃杀和悲怆,使我得到了艺术的启示,丰富了想象和情愫,唤起了不可抑制的美感。

古今画坛画荷者甚多,高手如云。如王冕、石涛、八大、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等都是极爱画荷的。他们在艺术上有继承有发展,可以说各有千秋,成就很高。其中尤以八大的简笔大写墨荷,齐白石的秋荷,潘天寿的指墨荷花及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画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认真捧读诸多大师的荷之名作,我要画出一种沧桑感的大文化,一种悲壮意识的大文化。我挥笔画荷,如饥似渴的走进传统、走进生活,又雄心勃勃的跳出传统,跳出生活,我不愿自己笔下的荷,成为前人和生活的复制品。我要画自己的荷,画自己对荷的感情,对荷的爱,画父老乡亲在荷塘边的痛苦与欢乐。

我感觉到画荷时往往是一种心境。艺术创作要有真情实感,创作的目的往往不在于写物,而在于寄情,在于表现作者的精神境界,要求画家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性情思想,不做作、不虚假、花鸟画如果不是为了表达情感,在艺术上便没有多大的价值。

历代许多文人墨客画荷、吟荷,都赞其高洁、清逸、出污泥而不染,我凭自己的生活经历,感觉到荷另有新的内涵。如《月晓风清》、《风雨乱荷塘》、《西风一夜入暮愁》等作品。表现对生命的理解与崇高。一枝一叶都闪烁出生命的光焰,爆发出生命的张力,激荡着生命的回响。我画荷,讲究完全放松,彻底自由,用笔轻松自然,重意境、讲气势,不追求一枝一叶之精美,讲究“大花鸟精神”,渲染营造整体氛围,在线条循环往复的瞬间变化中,绘出风雨之凝重,红莲、残荷伴皎皎明月之潇洒。我不画盆中之荷,不画小庭院水池之荷,我的每一幅都是乡间水里的野荷,凋了残了,也有一股野气,一股不可屈服的生机。我画荷以线条作为基本表现手段,以豪放潇洒的线条勾勒出荷的造型,也结合山水画皴擦技法用在上面,然后用渲染的方法将其空白处渲染一遍,加以衬托,使荷在黑白浓淡的强烈对比下,鲜明突出,有强烈的冲击力。

中国花鸟画经千余年的发展,博大精深,举世瞩目。但我们有责任突破已有的审美程式,努力开拓中国花鸟画的新领域。

伟大的传统值得自豪,但不能代替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传统。今天的传统是前人的创造,今天的创造就是将来的传统,一个人的作品是什么面貌,取决干作者自身的知识结构,特殊的艺术气质,一个有主见的艺术家,他既不跟传统观念随波逐流,也不与浅近的潮流同沉浮,但是无论如何也要目饱前代奇迹,涵浸古今文化,胸存天地大观,做到精神上富有。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功力、胸襟、学养、品德,就会有什么档次的艺术家。

潘锡林/文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