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我的文章

李子侯:行走在边缘上

2011年12月06日 16:35:44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画家李子侯艺术专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传统与现代的大争论以及各种各样的艺术思潮或多或少地冲击着每位执着的艺术家。然而经过反复地回顾与比照,有两点我感到越来越清晰:艺术离不开生活,中国的艺术离不开自己的独特传统;艺术要发展,必须要深入研究、广泛借鉴、为我所用。这里深入研究是前提,不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要作广泛深入地研究,对西方艺术也要力求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七八十年代之交,我先后在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临摹,首次亲密地接触和感受唐宋以来代表性卷轴画真迹的非凡魅力,理解到真正的精品、精华的堂奥所在;又在西安、敦煌为重点的文物古迹考察、临摹中体会到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然而博物馆里卷轴画所散发的文人书卷高雅之气,相较周秦汉唐那青铜、石刻、陶塑、壁画等等数不尽的民间无名氏之作所充溢的那种浑厚、质朴、生拙、斑斓、粗犷之美及其所沁透出的中华名族博大、雄强,充满睿智的气质,看似大相径庭,其实两者间有其自然发展的内在传承脉络。

我欣赏汉画的装饰夸张和平面结构,钦慕唐俑造型的简洁传神,对彩陶、青铜、石刻的斑斓、浑厚充满兴趣……同时与生俱来的江南水乡情结使我爱上了蓝印花布和青花瓷器,它单纯中透出丰富,质朴中显出奇巧,为我的艺术表现提供了重要资源和启迪。同时我也从未放弃过水墨和书法的习练,它们在我的工笔画生涯中是不可或缺的滋养。

学起来一大片,用起来一条线。在这一层层艺术营养积淀中,我渐渐感悟到熔铸的意义。前辈大师们早已为此树立了一座座不断探索创新的丰碑:宋代梁楷既擅精细的工笔佛画又长于大刀阔斧的泼墨技法,同一个画家居然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明人陈老莲以自由放逸的游丝描表现夸张变形的各种人物;清末任伯年工写结合、没骨和双钩结合、重彩和水墨淡彩结合、工笔细描和泼辣写意结合,甚而巧妙融合西法的新表现形式。

艺术需要充分的感情投入。具有中国几千年桑蚕文明史的苍古土地上,江南古老的农桑生活代代相传,这是中国艺术中最古老的题材之一,也是我艺术创作的主要关注点。我把几十年的积累投入到表现故乡的人物与风貌中,抒写那挥之不去的深情实感,并且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表现方法。

其实,“画无定法”。我的着力点在工笔,而工笔画的创新,必须在观念、技法及材料上作出相应改变。从观念角度讲,工笔与意笔虽然技法有别,但总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那就是“写意传神”。然而,那时的工笔画越来越有写实、刻板、程式化的趋向,与此精神渐行渐远,难怪被一些文人画家贬为低俗的“工匠画”而难登大雅之堂。特别是在浙江,工笔画要么保留在民间工艺厂,要么只存在于美院开设的工笔画课堂,一度几乎被大众所遗忘,但我并不因此而气馁,我深信工笔画具有潜在生命力,只要不墨守成规,大胆创新,一定有新的前途。

八十年代初开始,我先从人物造型和制作方法进行尝试。西方画家中我喜欢席勒的造型结构,喜欢克里姆特的平面装饰以及日本画中的某些肌理制作。他们的特点是重视人物的造型结构又具有优美的夸张变形,平面装饰与肌理效果相得益彰,这些都可以结合我的表现对象,灵活运用。于是产生了《景颇姑娘》《母女蚕忙》《黄鱼讯》这样一批作品,但自感“洋”了点。八十年代中后期,当我把水乡作为表现母题时,回顾以前考察、研究的积累收获,重新思考造型和色线的运用,并在用材上作出改变。造型用线上追求更整体洗练,夸张中不失法度,并以蓝色为基调,利用生皮纸易渗化的特点,以长短、纵横的刷染中表现出既淋漓清透的艺术效果,使江南那种水霭空朦,葱茏苍翠的环境氛围又颇具现代感。在面部用色上,吸取民间年画中单纯薄染的笔法,显得质朴、健康。这时期的代表作品如《早市》《三月》《越水疏影》等等。当我进而在桑蚕题材上着力时,又觉得这些远远不够。九十年代后,我在画面结构、人物和背景的深度上做新的尝试。其中,层层密密的桑叶就是个难题。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一块表现古代采桑的汉画像砖拓片,那桑树与桑叶错落有致,平面装饰的布局让我大受启发,于是我略作变化,组成了具有新意的画面效果。在笔线勾勒上,吸取陈老莲式的松灵放逸,又在画面背景制作上作了较大改进。由于生皮纸的可塑性强,勾完线稿后,可用胶矾水及不同色彩、色度作底,只要控制好水分在下一步的制作描绘时,淡彩渲染,重彩勾填等都可得心应手。此时的作品如《春风盈翠袖》《阳春》《桑园曲》《育蚕吴桑地》《吴桑绿枝长》等等。点点桑叶,在或深或浅的斑驳背景下,勤劳多姿的采桑女在桑林间劳作,头上戴的、身上穿的是江南特有的蓝印花布;鸟雀不时穿梭而过,让人回味和神往;赏莲、采菱、划船、捕鱼,虽是江南水乡的寻常景致,都可收入我的画幅之中。在平面装饰之间,在点线块面与构成之间,工笔和写意之间,传统和现代之间,在古厚和清雅之间,俏丽和古拙之间……我无时不刻在无数“之间”的边缘线上行走以求寻找到平衡点。当然,这些具有冲突和对立意味的要素在画面上都达到和谐统一绝非易事。

创新之路是一条漫长的险途,常常与孤寂、曲折和失败相伴,而且没有终点。然而最重要的是不断总结,找出问题,及时调整,尽可能使每一步都有新的成果。

 

(责任编辑:林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