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中国书法市场最大弊病“浮躁症”?

2009年12月21日 09:15:10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浮躁症表现之二:造假之风肆虐猖獗

造假被称为“艺术界治不好的疮疤”。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着名的老艺术家李铎告诉记者,他曾在北京琉璃厂一带的商店里发现过所谓现当代“着名书法家”的作品,其中,有一幅作品署名“李铎”,却完全不是自己的手迹。他向商店老板询问,老板拍着胸脯保证是真品,还说“三十元一张,喜欢的话还可以给你优惠”。而在北京西山一处寺庙旁边的书画店,一幅“李铎”的字也公然出售,却连“铎”字也写错了。

此外,据中国书协研究部副主任刘恒透露,近年来,还有一些美术院校毕业的学生,专门以“高仿”为业,即对名人书画作品进行专业的模仿,造假程度高超,有的甚至可以以假乱真。他们一年专心“制造”几件假作品,可以获利几十万元。

艺术品拍卖市场更加混乱。“全世界做得好的艺术品拍卖行也就两三家,而北京、上海等城市涉及艺术品的拍卖行就有几百家,真正在从事艺术品拍卖的不过5、6家。很多拍卖行根本没有作品出售,只拍卖假作品,因为真品的价格比较透明,作为中介的拍卖行获利不大,假作品则成本低廉。”刘恒说。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书法市场上造假手段五花八门,令人防不胜防。有的模仿名家作品后,用电脑剪切名家的照片头像到自己身上,通过移花接木的手段伪造名家与作品的合影冒充真品;有的署上名家的名字企图浑水摸鱼,被揭穿后说是自己的“笔名”,让人无从追究。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长青指出,由于国内的艺术品市场具有诸多缺陷和不足,仍处于发育之中不够成熟,因此难免会给造假以可乘之机。

浮躁症表现之三:哄市炒作茫然随从

据了解,目前书坛普遍缺乏“精品”意识,不少书家成名后,潜心创作的时间少了,各种社会活动却日益增多,或因人情应酬,或因经济利益,创作了大量水准不高的“应景”之作,真正的“精品”却难觅芳踪,缺乏可以与历代书法大家名作相媲美的代表作;更有甚者,不惜以“炒作”来抬高自己的声望。

(责任编辑:桃子)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