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长廊 > 文坛

文坛评奖 功夫在水外

2013年07月24日 11:19:22  来源:半岛都市报

7月23日,青岛市文联举办的中青年作家文学创作高研班举行了开班仪式,在为期四天的时间里,李掖平、尤凤伟、金翠华和柳士同四位着名作家、评论家将就小说、散文和诗歌等的创作授课,方如、艾玛和连谏等数十位作家成为首批高研班学员。谈及“如何卖书比如何写书还重要”等文学现状时,尤凤伟也透露出一个作家的无奈与坚持,“得奖是好事,能在一段时间促进图书销量,但一个作家只坐在家里那得不了奖,得脸皮厚、得下工夫才行。”

作家集训:孤独码字者偶尔交集

7月23日上午,由青岛市文联主办、市作协承办的青岛市中青年文学创作高研班在海尔国际培训中心举行,此次高研班将持续到本月26日。据市作家协会主席郑建华介绍,本次高研班意在传承青岛文学的接力棒,授课内容涉及小说、散文、随笔和诗歌等多种文学体裁的创作,从创作方法、思想、脉络和走向上对中青年作家予以指导。担任主讲老师的有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着名评论家李掖平,着名小说家尤凤伟,多次获得老舍散文奖的青岛大学退休教授金翠华,以及从事文学创作和教学数十年的中国作协会员柳士同等。

本次高研班的学员为目前青岛最活跃的近30位中青年作家,如艾玛、连谏、高伟、方如等。郑建华透露,参加此次高研班的还有非常年轻的作家,如“80后”邱彤,“他出版的长篇小说《夕阳雪》讲述了三个外地大学生毕业后到青岛艰难的求职过程和爱情跌宕,充满鲜明的地域特色,虽然有些地方略显单薄,但能让我们看到青岛的一些角落。”艾玛在代表学员发言时说,这是一次很好的交流平台,“作家平日里的写作,基本上都是孤独地走自己的路,偶尔交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青岛文学:格局略小冲击力不够

尤凤伟在此次授课中,将漫谈小说创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透露将结合近年来自己在小说创作上的变化谈起,“从《衣钵》后,我基本从长篇小说创作转向了中短篇小说,更加侧重书写当下题材。”他最近引起广泛关注的作品是原载于《十月》,被《小说月报》2013年第7期等选载的中篇小说《中山装》,讲述的是高干子弟同时也是成功商人的孟军回家乡捐赠将军遗物的故事,有评论称小说是“中国社会官商关系、家庭伦理的缩影”。虽然从经济效益上来说,写中短篇小说要远低于长篇小说,但尤凤伟认为面对波澜壮阔和复杂的社会变化,面对急剧动荡和变异的人性,面对很多意想不到的“诡异”社会事件,一个作家不能失语和缺席。“当下的中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有极端的事情发生?普通人之间的信任为什么一点点丧失,很多人都非常困惑”,尤凤伟说:“一篇小说可能给不出答案,但作家不应该放弃反思。”

谈及青岛近年来的文学创作现状,尤凤伟认为,就小说创作方面来说,涌现出来一些不错的作家和作品,还有刘海军、李洁等的人文写作都很有反思意识,但存在的问题是“格局还是小了,对文坛的冲击力不够,青岛一些作家有很好的基础,但还处在较为散漫的自然生长状态,需要继续努力。”

拒绝评奖:作家要得奖得脸皮厚

今年是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的评奖年,尤凤伟说《中国作家》曾让他推荐自己的一篇作品,但被他拒绝了,“我不是清高,评奖是好事儿,得个奖书还能火一段时间,书能卖一阵子,但要得奖不是作家坐在家里就能行的,得下工夫”。近年来,国内文坛的一些奖项屡遭炮轰,跑奖、奖项分果果等传言不断,尤凤伟对一些奖项的评选也颇有微词:“作家想评奖,就得不怕脸皮厚,首先从出书开始,就得给各个评论家寄书,那么多书他们肯定看不过来,但能混个脸熟,说不定在写评论时就能提一下,获得评论界认可后,再在报纸等媒体上登载,这是做人气铺垫,这还只是初步的。如果真正要评奖,就得玩真的了,评委都是固定的那一帮人,哪一本或两本书有希望冲击奖项,出版社和作家就要开始下工夫了。”

除了专业奖项的评选,在图书市场方面也有很多无奈之处,日前王安忆在香港书市上说,现在如何卖书变得比如何写书还重要,尤凤伟也认可这种评价,“一些畅销书排行榜也都是假的,出版商可能一天自己买下5000本让书排第一,然后通过另一个渠道再让书重新上架销售,这样如果连续一个星期,从众心理就会让很多读者去买那本排行榜上第一的书。”对于这些现象,尤凤伟说关键是作家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一个真正的作家应该“认这壶酒钱”,不被各种不正常的现象所干扰,遵从自己的心声去创作,坚持作品的品质与品位。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