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长廊 > 文坛

140字"微小说"搅动文坛 微小说借尸还魂算不算文学?

2010年12月29日 14:47:01  来源:劳动报

140字能写出一个出其不意、令人叫绝的小说吗?以前肯定有人怀疑,但随着微博的流行,生活琐事、社会民生、人生感悟,通过一句话就能浓缩成一篇“微小说”,如今不仅是上班族,就连多明星、作家也加入创作队伍中。然而,对于这红火的140字的小说,主流文坛声音却显得有些严肃———一些“倒微派”人士直言,“微小说”连文学的边都沾不上。着名出版人路金波认为,“微小说”只是填字游戏;越泽传媒总经理赵若虹直言,“微小说”是微博的衍生物。但读者和市场的存在,决定了“微小说”的未来,而时间将检验“微小说”的命数。

140字浓缩世间万象

提起“微小说”,最着名的当属网络转载最多的那篇———“上帝啊,女王怀孕了,谁干的?”其实“微小说”在网络上暴发性的流行,源于今年10月的一次微博“微小说大赛”。大赛要求,网友可以将幽默、恐怖、科幻、爱情、悬疑等等元素,浓缩成140字以内的微小说,分享到微博上。为期一个月的投稿阶段结束后,参赛作品多达14万余篇,相关讨论达100多万条。大赛除了吸引到方文山、高晓松、董璇演艺界明星参与,而20多名评审也格外引人注目,既有着名编剧宁财神、作家石康、王海、王小山等人,又有出版人沈浩波、《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李敬泽等。

大赛结束了,可“微小说热”没有冷却,各种精彩的“微小说”不仅在微博流行,那些关注社会百态的“微小说”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聊资。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这是否又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一次娱乐文学的狂欢,是注定昙花一现,还是预示着文学在新时代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是值得看好的文学“潜力股”?

市场价值有待评估

越泽传媒总经理赵若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至今还未出现“微小说”职业写手,不少“微小说”写手大多是业余玩票,“基本都是微博上的注册用户,无论是上班族还是自由职业者,都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一展他们的写作欲。而一些作家或者网络写手则是通过‘微小说’,显示一下他们的文学功底。”

赵若虹觉得,随着微小说的发展,出现职业写手是早晚的事,关键是看能否找到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目前其实已经出现了微小说商业模式的一些端倪,譬如有网友会将比较热门的微小说制作成动画,供人下载。现在这类下载自然仍以免费为多,可一旦市场成熟,推出付费下载,这可能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商业模式。”

对于能否出版成实体作品,赵若虹用“悬”字形容,“现在还没有一个出版人敢去吃这个螃蟹。因为集结成一部小说,所需要的‘微小说’量要非常之大,再加上不少‘微小说’质量参差不齐,在编辑时有一定困难。”在她看来,即使顺利出版,商业前途也不见得好,“不少人可能会翻看,但不会买,毕竟网络上一搜都能找到。”

上海辞书出版社综合编辑室主任朱志凌告诉记者,“微小说”的流行从某种意义讲,是人们把已经遗忘的微型小说再度“拾了起来”。“以前,微型小说同长篇、中篇与短篇并列‘四大家族’,但随着读者需求的转变,微型小说逐渐低迷,甚至不被人想起。如今,微型小说通过‘微小说’这种载体‘借尸还魂’,也称得上好事一件。”至于“微小说”前途如何,朱志凌保守估计,需要“文学靠山”的扶持才能走远。

主流文坛冷眼旁观

网络上“微小说”大热,主流文坛却是显得有些冷眼旁观,不少业内人士觉得被网友热捧的“微小说”只是昙花一现。“这玩意儿一直会有人去写,玩玩而已,成不了气候。”慕容雪村如实说。他觉得,写小说需要构思,不管是长篇还是短篇,用140个字构成一篇小说很考脑筋,不是几句对话就行的,需要精巧的构思。“当初参赛作品非常多,就我看到那一部分而言,动过脑筋的作品很少,缺乏小说的必要元素。”

从“榕树下”出道,现今成为知名出版人路金波更是坚定的“倒微派”,他最反感“这种填字游戏”。在路金波看来,微小说就是一个规定动作的创意游戏,他接受采访时预言“微小说”前途渺茫:“我觉得它甚至根本就不能称之为文学,怎么会有影响?”同样,身为评委,即使觉得微小说大赛“非常好”的沈浩波也坦言,高水平的作品不是很多,目前微小说还只是一个娱乐,不必过分强调它的意义。

记者在沈浩波的微博上看到,他给不少作品打了零分,“既然是微小说,就应该有小说基本的结构,相对完整的情节。有些作品可能比较感人,但在我看来,那不是微小说,更像是类似心灵鸡汤散文小品的片段。”

(责任编辑: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