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长廊 > 文坛

“桃花扇”之争与中国扇文化

2010年12月07日 10:52:54  来源:东方艺术·大家

“桃花扇”“折扇团扇”之争的由来

近读史挥戈、吴腾凰合着之《李香君》,感慨良多。此书如同孔尚任的《桃花扇》一样,皆以李香君为传主,但该书披露了李香君鲜为人知的后半生,同时展现了侯方域的民族气节,结论与孔尚任全然不同。在半真半假或三真七假的所谓传记文学充斥文坛的今日,委实令人欣慰!孔尚任亲撰《凡例》称:“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确考时地,全无假借。”一读史吴新作,孔氏之虚妄立现。不止《桃花扇》主人公的真实面目及其结局得以揭示,而对《桃花扇》中的题眼孔氏称之为“龙珠”的“桃花扇”,亦作出反常论断,认定为“折扇”,而非“团扇”,大有“标新立异”之嫌。故而着名戏曲史家蒋星煜先生批评曰:

《李香君》美中有不足,作者不顾欧阳予倩、王季思、朱端钧、谷斯范诸戏剧家、作家均毫无保留地肯定桃花扇为团扇之事实,根据1986年《张伯驹目睹桃花扇》一文,定此扇为折扇,进而把“宫扇”十分勉强地解释为崇祯皇帝赐给侯方域父亲侯恂的“宫中之扇”,那是既不符合孔尚任的意思,也违反了历史真实、生活真实,又曲解了“宫扇”的字义,故决不可取也。

史挥戈女士如同蒋先生一样,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对此批评颇为重视,她询及笔者,是否自己真的失之武断?并告知笔者此扇装入紫檀盒内,血色桃花已变黑,惜已不知流落何处,《目睹桃花扇》一文亦成今日疑案。笔者认为,假设原扇复现,蒋先生诸君仍会斥之为赝品,因为诸君已陷入学术研究中的团队怪圈里,形成排异反应,这些学殖深厚的专家最重视的是史实与本证(孔氏原书),故拙文亦必就此展开。

“桃花扇”为“折扇”

有史料支持

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五:“折叠扇一名撒扇,盖收则折叠,用则撒开……南方女人皆用团扇,惟妓女用撒扇。”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玩具·折扇》:“团扇制极雅,宜闺阁用之。予少时见金陵曲中,诸妓每出,尚以二团扇,令侍儿拥于前。今不复有矣。宫中所用,又有以纸绢叠成折扇,张之如满月,下有短柄,居扇之半。有机敛之,用牡笋管定,阔仅寸许,长尺余。宫娃及内臣,以囊盛而佩之。”陆氏为成化进士,嗜读书,广见博闻;沈氏为万历举人,自祖父始,三代皆以进士官朝廷。陆、沈二氏熟知朝内典制及日常起居、衣饰器物,侯恂得之于崇祯、传之于儿子侯方域的折扇,正是永乐之后的宫中物。这种折扇展开为圆形,有“居扇之半”的扇柄。扇柄可用竹,亦可用木。因其形如团扇,且开合便捷,最受青睐。据此可知,明成化之后,折扇早已传入民间,金陵妓女久已不用团扇。李香君乃崇祯间名妓,当然是追求时尚,不会谨依旧制,固守团扇而不变,侯方域赠予李香君的定情物,正是这种形如团扇的折扇。

 

“折扇”才合书中“合拢展开”的细节

 

《桃花扇》中有关桃花扇的描述,也是破解桃花扇的第一手依据。唐宋之后衣袖渐窄,团扇不可藏于袖中,而折扇却与之相反,恰恰是可收藏于袖中之物。《桃花扇》原书为研究者提供了佐证。如《眠香》一出戏:“小生带有宫扇一柄,就题赠香君,永为订盟之物罢。”书中场景描写:“旦收扇袖中介。”又:“正芬芳桃香李香,都题在宫纱扇上;怕遇着狂风吹荡,须紧紧袖中藏,须紧紧袖中藏。”收取皆在袖中,可证这是一柄合拢的折扇,而非袖外的团扇。以上引文又可证此折扇同样可称为“宫扇”、“宫纱扇”。正因为桃花扇是可合拢的折扇,在《守楼》一出里李香君拒收彩礼,不穿嫁衣时,才可以“持扇前后乱打”,才有“好厉害,一柄诗扇,倒像一把防身的利剑”的台词。若是团扇怎可“前后乱打”?若是团扇怎可以剑为喻?还有《寄扇》出,写李香君病起后,“独坐无聊,不免取侯郎诗扇,展看一回”,当李香君困睡妆台时,苏昆生又有“这柄扇儿展在面前……想因面血溅后,晾在此间”之语。这里两次写了“展”字,若是团扇何用“展看”?何需“展在面前”?准备邮寄时,又写道:“手帕儿包,头绳儿绕,抵过锦字书多少。”一位小佳人的手帕儿能有多么宽大,竟包容了一柄团扇?这团扇又怎禁得起“头绳儿绕”?而在《舟逢》出里,当侯方域接到李香君邮寄的书信———“手帕儿包,头绳儿绕”的桃花扇时,孔尚任只用了两个短句作结:“这封书不是笺纹,折宫纱夹在斑筠。”这就是说邮寄物并非普通信笺,而是将宫纱折叠起来夹在斑竹板间,当然必须展开方可阅读。“桃花扇”究为何扇?三百年的悬案,凭借剧中一系列描写,当迎刃而解。

 

唯有“折扇”才易于“扯碎一条条”

 

蒋先生批评史吴二君曲解桃花扇的字义时,援引《入道》出:“亏了俺桃花扇扯碎一条条,再不许痴虫儿吐柔丝缚万遭。”同处“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蒋先生点评曰:“这分明是纨扇。”按,以“痴虫儿吐柔丝缚万遭”断定为纨扇,不确!纨,白色细绢,蚕丝织成。白色细绢可以织成纨扇,但却并非纨扇专用,历代朝中的偏扇、方扇同样可以使用。据此指认为纨扇,进而释为团扇,缺乏说服力。此句的本义是,这对痴心男女缠绵于柔情中如同作茧自缚。前文“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可证。“桃花扇扯碎一条条”一语,又反证了“桃花扇”并非团扇,唯有折扇才易于“扯碎一条条”,团扇有韧竹或铁丝为扇框,弱女子李香君哪有如是本领“扯碎一条条”?至于“白骨青灰”两句,谓南明王朝一代君臣早成白骨青灰,坟头已是杂草丛生,同纨扇或团扇毫无干系,不足为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据文献记载,黄帝时期已经有了着名的大扇“五明扇”,汉代已经发明了折扇,其后逐渐传入朝鲜、日本及欧洲等许多国家。中国古往今来的扇子究竟有多少种,难以确切统计。仅就用途而言,名目就很繁多,用于春秋者,分别称为“春扇”、“秋扇”;浸以香料而带香风者,称“香扇”;旅途使用,藏于靴中者,称“靴扇”;以艳丽镂纱为扇面,可以隔扇观人者,称“瞧郎扇”;还有制成三面,左右能随意打开,中间一层暗绘裸女或裸交者,称“隐扇”或“三面扇”等等。

 

据笔者综合研究中国的扇制,大抵可分为障扇、麈尾扇、羽扇、团扇、折扇、蒲扇、七轮扇七大系统,惜熟知者绝少。

 

(作者张述铮,笔名华夫、华天、东方生等,现为山东师大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兼职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埃斯迪科文大学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