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长廊 > 文坛

缓解“文坛浮躁风”,不妨“比慢”

2009年12月02日 16:00:29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比慢精神”是作家“笃定与从容”的体现。放眼“你追我赶”的文坛,中国作家要做出无愧于作家称号的回答:“我们要做最深的、最根本的努力,要下决心,要有志气,不要不争气,不要没出息,要以最大的决心来跟别人比‘慢’”。当作家体悟了“欲速则不达”的常识后,作家们可借鉴林毓生先生提供的具体方法:“你写书用了五年,我要与你‘比慢’,我要用八年的时间去写一本书,这样才有突破的可能”。中国的文学写作,不缺“比慢”的典范,诗圣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荡气回肠,贾岛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韧性,也有曹雪芹穷其一生而发出的穿古越今的长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在当代作家中,陈忠实的《白鹿原》几易其稿,从初稿到定稿历时四年;而评论家何向阳的一篇关于张承志的创作论 《朝圣的故事或在路上》,“从1988年酝酿,到1996年发表,历时八年,四易其稿”,其字数也只是“区区几万字”……这些慢下来的创作也许是笔者“偏激”的佐证,但我们可以得到的经验是:好的精神产品,大多是“厚积而薄发”的结果,反之,许多速生的东西也是速朽的,慢工才能出细活。

提倡文学创作中的 “比慢精神”,是因为作家创作中不仅需要“一间自己的房间”,更为重要的是,作家的心灵世界有一角是属于 “安静” 的,在心如止水的安静中,作家的创作才能产生“洞若观火”的省察力,才会让一些鲜活而灵性的文字自然涌动,才会让这带着作家生命气息的作品,感动他的读者,由此,一个作家的成就感也因其作品得以流传。

强调“比慢精神”,是希望中国作家在“慢”中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让作家们在思考中远离“作家富豪榜”的排名之争,让作家们面对德国汉学家顾彬的“挑战”时能沉着应对。值得庆幸的是,在思考中,当代着名作家张炜书写了他有别于阿来《尘埃落定》的“精华版”:“急剧变动的社会生活如同一个频频搬动和打扫的大房间,整个空中灰尘密布,让人恐惧和焦躁,无所适从;但灰尘也是有重量的,它不能老在空中,它会落下来。不同的事物总要回到它自己的位置上去,形成自己的格局,……这就叫尘埃落定。 ”(张炜:《精神的魅力》)在思考中,已故着名学者季羡林给我们留下了哲人般的微言大义:“我有一个公式: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翘尾巴的高度与人类前途的危险成正比——尾巴翘得越高,危险性越大。眼前的这一个世纪,是人类生存发展前途上的一个关键的世纪。 ”(季羡林《庄子显灵记·序》)在思考中,作家们的胸襟已变得如鲁迅一样“心事浩茫连广宇”般辽阔,这样的精神丝缕的延续,是作家们走向丰盈与成熟的标志。因为有了这样“比慢中思考”的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作家将在一个新的世纪中,步入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度,中国作家将收获无愧于作家称号的荣光与尊严。愿“比慢精神”成为中国作家们的共识,愿中国文学的天空因“比慢”而更加悠远与博大!

(责任编辑:桃子)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