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陶瓷文化 > 新闻动态

东西方陶艺对话展——展现文明的融合与互动

2015年04月10日 13:46:29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2015年4月9日下午2点,“文明的互动与交融——东西方当代陶艺展”于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女士策划,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陶艺系教授島田文雄,美国肯塔基大学亚洲艺术史副教授安德鲁•马思奇博士担任学术支持,这是在中国举办的一个具有强大国际阵容的当代陶艺展。

此次邀请来参展的陶艺家有美国阿佛雷德大学的教授,原国际陶艺副主席温•海格比,瑞士沃韦应用艺术学院陶艺系主任,教授,国际陶艺协会主席雅克•考夫曼(法国籍),日本京都大学造型系教授,清水六兵卫八代(清水六兵卫是日本有名的陶艺家族,艺术家为该家族是第八代传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朱乐耕教授。

在高科技、互联网、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社会正在面临巨大的转折,包括城市的功能和意义。也在迅速的改变。在工业化时代,城市往往是工业中心,生产中心,但在后工业社会中,城市将成为消费中心,文化中心。人们到一个城市不仅消费物质也消费知识与景观,因此,今后的公共艺术将会成为城市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陶艺家和艺术家参与城市环境空间的建设在当前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题目,也正因为如此,这次邀请来的四位陶艺家的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做的都是大型的,与建筑环境空间相关的公共艺术性的当代陶艺,或装置艺术性的当代陶艺。
策展人认为,这也许是未来陶艺,甚至是未来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之一。而且泥土对于人类来说是最亲切,最富生命感的材质,其的形成一半是人工一半是火工,这是东方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因此,陶艺也许会成为构成现代城市景观的最重要的,最人性化的艺术表现之一。

四位陶艺家分别代表了美国、欧洲、日本、中国,这都是世界当代陶艺大国和地区。而挑选的这四位都是本国具有代表性的,同时兼容了东西方文化特点的当代陶艺家,而且基本是从博古架上和室内陈设中解放出来,走向更大的建筑空间、公共环境空间的装置陶艺与环境空间陶艺,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

他们的创作让我们看到了东西方不同文明的互动与交融,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给予了现代艺术发展的丰富源泉。同时,也看到了在交通极其便利的今天,地球已经成为了没有障碍物的平坦之地,由全球化的1.0时代进入了3.0时代(即个人全球化的时代),艺术家们活动的跨度已经贯穿了东西半球的维度,不同文明之间艺术家们的相互学习和理解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常态。

东西方陶艺家们合力,共同学习与对话,是整个当代陶艺发展的趋势,同样也是整个世界的一个发展趋势。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相互学习的时代,不仅是东方文明在学习西方文明,西方文明也在学习东方文明。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包括后现代主义艺术等,都是东西方文明融合与互动的结果。而当代陶艺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之间,那是西方艺术界对从工业文明的反思到走向亲近自然,追求理解生命本质的开始,可以说是最早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萌芽。所以说,催生当代陶艺发展的并不是古老的传统,而是人类对现代化、对工业文明自我反思的结果。这种自我反思到今天还在继续,当代陶艺的概念也还在不断的有新的界定。人类前进的步伐不会停止,全球性的互动和东西方陶艺家们的交流与对话也会一直在继续,这样的过程,一定会激发我们产生出更多新的想法和新的创造力!

为了更好的呈现这种互动与对话,此次展览一共分为三个厅,一个文献厅,在这个厅中集中地反映了四位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同时还展示了艺术家们的一些巨型的无法移动的环境陶艺和装置陶艺的作品照片和工作照片。在展厅的中间有一个大型的交互系统电子平台,里面储存了艺术家们的所有个人信息,包括图片和影像。在展厅的尽头还有一个大型的屏幕不断地播送有关这四位艺术家的纪录片,让观众们能近距离了解和进入艺术家们的艺术世界。

另外两个厅分为,一个东方厅,一个西方厅,东方厅的艺术家是日本的清水六兵卫先生,中国的朱乐耕先生。西方厅的艺术家是美国的温•海格比先生,法国的艺术家雅克•考夫曼先生。

考夫曼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强调了“能量”。他认为能量无所不在,无论是烧制的陶瓷、社会、历史文化还是人的精神上都蕴含着不断转变的能量的存在。这种能量,也可以把它解释为中国古代老子提出的“道”、“气”、“象”的美学思想。

受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他注重感悟与顿悟式的直觉,认为,直觉就像是一种主张,一种内在的反映。它既反映了其对创作材料的了解,又揭示了其对创作的各种可能性的思考。创作时,在了解材料的同时也产生了对材料本身的认同感。除了对材料的了解和对各种可能的创作结果的思考,同时令他感兴趣的还有创作的过程。他认为,随着创作的逐渐深入,直觉和结果之间会达成统一。

在接受艺术中国网采访时考夫曼指出,他的作品材料是陶瓷,但是其作品形式却是在当地艺术语境下介于装置和雕塑之间的一种呈现方式。其作品有别于供人把玩的小小盛器及观赏品,他希望人们与作品互动,去触碰和感知材料的质感,用眼睛去观赏,用双手去触摸,用心灵去体味,在与作品的互动中产生对话、感动和思考。

温•海格比于1991年第一次访问中国,他的所见、所听、所闻使他依恋这片土地,甚至认为自己本身就属于中国。他对中国画中将大地视为生命体,并捕捉能量(气韵)带来的视觉表现的概念深有同感,在中国,代表自然风景的山水被认为是神圣的概念对他启发很大。二十多年来他到过中国的许多城市,但到得最多的是景德镇,他为这座城市着迷,他将景德镇称为“制造者之城”。
温•海格比的作品大多与自然有关,山水、云朵、雨水与瀑布......他的作品是“对自然无常的思考”,在作品中艺术家将其长期以来感受的禅联系起来,直觉地理解了中国艺术中的抽象概念,并将之于西方的文化、风景、和理念融合于一体。

“清水六兵卫”是日本非常显赫的陶瓷家族,也是世代相袭的家族封号。本次展览邀请到的清水六兵卫八代,是日本独树一帜的当代重要陶艺家之一,他出生于日本最古老的手工艺城市之一的京都。
清水六兵卫八代的作品特点是,发挥自己的专长,利用学建筑时学到的绘制设计图的方法,画出图纸,依照蓝图抠出陶土泥板,再层压成形。陶器经高温烧制难免变形,于是其有意识地做出一些扭曲的形状,并认为受重力作用形成自然曲线,也是泥土成型的一个方面。这和追求泥土的本性及自然性的当代趋势,同工异曲。

他的作品一般都比较大型,他这次参展的作品大都是抽象的几何形,简练严谨,釉色十分讲究,瓷的釉质却烧成了金属的感觉。正因为他的作品釉色有金属感,并反光,所以,他认为,大件的作品要有周围空间意识,要使作品与环境相融,因为釉料表面会映衬出周围的景色。

朱乐耕是中国推动环境陶艺和生活陶艺发展的最重要的陶艺家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就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开设环境陶艺和生活陶艺的课程。他和清水六兵卫一样,出生在传统的陶瓷手工艺城市——景德镇,受过高等教育,但也有自己的家族传承。他的父亲朱明生前是景德镇非常有名的陶瓷美术家(所谓的陶瓷美术家就是在陶瓷上进行装饰的画家),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与现代的链接、转折以及进一步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方陶艺家和西方陶艺家的最大不同就是,他们艺术的根一直伸展到历史的过去,包括家族的过去。朱乐耕学习陶瓷艺术的初期也和父辈一样,是从绘画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他曾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师从祝大年先生学习装饰绘画,后来成为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的首届硕士生,师从曾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施于人教授。受当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风格的影响,他将装饰画与陶瓷五彩装饰结合进行创新,获得了同行们的认可,他的这些作品曾多次获全国陶瓷艺术品评比金杯奖、一等奖等。

朱乐耕教授勤于思索泥土与火的陶瓷语言。他将陶瓷与雕塑、与公共空间等环境相融合,创作了陶塑壁挂和陶瓷雕塑等一系列作品,在其创造中不断探索艺术家参与城市空间建设的议题,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管理之中。

开幕式结束后,包括参展艺术家在内的50余位艺术家及学者参与了在中国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的学术研讨会,就传统陶瓷艺术的当代发展与传承,东西方陶瓷文化的交流与对话、陶瓷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关系、陶瓷艺术的功用性、艺术性及其与公共空间建设的关系等议题展开了充实而热烈的讨论。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19日。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