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陶瓷文化 > 新闻动态

吴山明人物画创研室:瓷都问艺

2014年03月20日 10:04:52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阳春三月,杭城最美的时节,又到了美术报名家工作室开班之际。第三期课程开班前一周,人物班的学员们早早动身,他们此行的第一站并不是杭州,而是“瓷都”景德镇。3月2日至8日,由池沙鸿、董文运两位班主任带队,美术报吴山明人物画工作室学员一行二十余人,“集结”瓷都景德镇,开始了为期一周的采风行。此行,源于人物班学员范敏祺在课上的一次发言:“中国绘画的鼻祖是陶画,而后至汉代纸张发明后,最终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中国画……”且不论陶画是否算真正意义上的绘画,仅从这位来自景德镇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口中描述的陶瓷艺术魅力,足以吊起大家胃口。于是,由范敏祺牵头组织,有了这一次名家班学员结缘瓷都的采风行。

昌南美术馆赏瓷

3月2日晚,池沙鸿、董文运和人物班的学员们陆续抵达采风行的第一站,位于景德镇昌南大道6号的昌南美术馆,馆长范敏祺早早备好茶水,为远道而来的班主任和学员们接风。昌南美术馆里,陈列着上百件瓷器,均是范敏祺多年的收藏。“景德镇瓷器的特点是‘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面前这件青花罐是故宫按原作一比一在景德镇仿制的,当时总共制作了9件,非常珍贵。”馆长范敏祺给大伙当起了讲解员。展厅里,悬挂着的几件瓷板画和瓷器纹样设计稿同样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在瓷板上面作画,方法、效果有别于宣纸,画完还要经过几百甚至上千度高温烧制,这种瓷板绘画历史上溯秦汉,而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则出现在明代中期,从清中期开始走向了兴盛。青花、釉里红、五彩、素三彩、斗彩、粉彩、墨彩、浅绛彩……一连串的名词让采风团里大多数初次接触陶瓷艺术的学员有些陌生,看着展厅里的美瓷,想到明天就能“真刀真枪”画瓷了,大家都有些兴奋。

历史上,昌南镇是景德镇的旧称,宋代南北名窑林立,突出的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当时的景德镇瓷业生产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唐末、五代就有相当规模的青白瓷(影青瓷)这时更成为全国的代表产地。由于这里拉制的瓷器“土白壤而填,质薄腻,色滋润”,在宋代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皇帝赵恒派人到景德镇,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4字。自此,昌南镇更名“景德镇”,名称延用至今,已有1000多年。

范窑马上画瓷

到景德镇采风肯定绕不开“瓷”,瓷上创作自然是此行的重心。3月3日一早,采风团一行二十余人马上进厂搞创作,厂叫范窑,老板接到通知,年关刚过,就让工人专门定做了一批瓷胚,大大小小一溜摆在架上,像俄罗斯套娃。这些个瓷胚,都要经制瓷工人揉泥、拉坯、晾干、利胚、吹釉等一道道工序才能完成,要不是提前预定,直接去根本没得画。

景德镇数青花釉出名,厂里特意安排了老师做示范,掌握了基本要领,大伙跃跃欲试,从架上挑瓷胚,选个好位置,蘸着黑灰色的青花釉,马上就画开了,一天下来,也有满满一堆,进窑历经一千多度高温烧制,十几个小时的等待,第二天出窑,再看烧成的作品,效果迥然,大伙感慨,这种窑变的不确定性也正是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之所在。网上有个段子,说美国的卫星照不到中国景德镇,那里满城烧窑,空气污染严重。到了景德镇,才发现如今烧的窑以气窑、电窑为主,柴窑已经很少使用了,因而污染很少,景德镇空气好,连厂里的工人也以没见过雾霾自豪。

连续5天,主导教授兼班主任池沙鸿、董文运带着学员几乎从早到晚泡在厂里创作,一周下来,学员们已把青花、釉里红、颜色釉、釉上彩等都尝试了个遍。创作间隙,采风团一行专程来到了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参观当地的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等古代瓷业建筑,了解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工艺过程。同期,采风团一行和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家代表开展座谈,交流创作心得。今天,陶瓷在画家手中,可以画得很传统,也可以玩得很当代。到瓷器街上走一圈,各式各样的瓷器琳琅满目,每家店主打的风格式样也都各异,质量和价格也是三六九等。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一万多位艺术家常年驻扎在景德镇从事陶瓷创作,其中也不乏艺术界大腕,每年抽时间来景德镇创作,据说个别还在景德镇专门设了工作室。

3月8日,一周的采风创作活动结束,大家带着一堆烧好的“瓶瓶罐罐”马不停蹄赶到杭州报到,接下来的20天里,学员们将利用采风收集到的丰富素材,在吴山明导师团队的指导下,各自尝试完成大幅人物画主题性创作。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