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朴实的人 质朴的画

———记我的老师陆学东

2014年12月19日 14:54:57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画家陆学东艺术专栏  

第一次见到陆学东老师的作品,是在今年北大艺术学院举办的画展上,与好友一起欣赏一幅幅画作,因为画展的作品以油画居多,所以一眼看去,昏暗的展厅里尽是晕黄暗淡的色调。然而第一眼看到陆学东老师的作品时却不由得问同去的朋友:“这是谁的油画这么清新、怀旧?”我上前几步,站在画前仔细观赏,喃喃道:“这是油画,怎么和水墨画一样。”事后朋友告诉我说,这是军旅画家陆学东老师的新作。

那次展出的作品是《燕园雪景》,描绘的是未名湖的雪景,写意的风格。在北大生活的四年里,时时路过未名湖畔,倍感亲切。画中的奇石上雕刻着“未名湖”三字,静静飘落在湖面上的白雪,就像往日的未名湖那样宁静,远处稀稀落落的柳树,还有那初冬时节晴朗天空上的点点白云都让我觉得熟悉。整个画面是以冬天雪景的白色为主调,颜色清新。色阶与色阶间那略带模糊的皴擦,使这种变化和造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很自然。笔下所塑造的每一个景象都是那么细腻、写实,就连湖面上点点的雪花都刻画得都惟妙惟肖。因为这次展出的画作多以盛夏的晕黄和深秋的金黄为主色调,《燕园雪景》却大相径庭。作品透露出的是传统山水画的风韵,柔美的线条,不失笔法的苍劲。远处看不清线条,空混后画面显得纵使淡雅,却耐人寻味。走近,便看到那一组组线条的排列,虽然分别朝着不同的方向但是又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每一组线条之间又衔接显得那么自然、美妙,这些线条既塑造了生动的形象也体现了它本身固有的美。陆学东老师用他那娴熟的笔法把山水画特有的魅力展示得淋漓尽致,也形成了他自己的艺术风格。画面的真实、质朴触动了我的心。我在画前站了良久,从此“陆学东”和“山水画油画”这两组词汇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偶然有机会由师兄带着去拜访陆学东老师。当我敲开他画室的门,映入我眼帘的是那屋子中创作了一半的画。我异常兴奋,虽然我不能完全了解这些山水画的含义,但好奇心已经折磨我很久了。显然他正在创作新作品,我窃喜这是了解山水画创作过程的好机会。随着他的一声“坐吧”,我才打量了一下这位崇拜已久的军旅画家,说实话他的形象有让我感到十分朴实,乍一看,我没有找到这位从清华美院走出来的军旅画家的“艺术气质”。他个子很高,体形精壮,既没有留长发也没有剃光头,更没有蓄胡子;他理着没有什么特点的发型,穿着一件军绿色的外套,他那偏黑的肤色倒像是在地里干过活的农民。我瞬间把眼前的这位“质朴的农民”跟我所欣赏过的燕园雪景重叠在一起。

陆老师人特别和蔼,当我请求参观他的画室,他很乐意地答应了,并说:“紧张啥,随便看看”这是一间不大的工作室,作为日常创作的画室确实小了点。画室的最里面靠墙处还堆放着练笔用过的宣纸,足有一米多高。再看那用作摆放绘画的桌子,大概也用做办公桌,因为这是画室里唯一的一张像样的桌子,岁月带走了原来的漆色。桌子上放着一块还没最后上色的新作品,它就像一块魔板,神奇又神秘。我想体会一下宣纸上上的意境,可是总领略不出。这就是山水画特有的神奇,只有当最后一笔完全被涂绘在宣纸上,你才知道原来这就是皖南山水的景象,所以徽派山水画的作品是无法被复制的,这也是山水作品的珍贵性。桌子的一角随便放着几把不同型号的毛笔和排刷,我想像他这样的画家肯定用的是很名贵的毛笔,那时的陆学东老师已经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总政治部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主任。我知道很多作画的人都很讲究文房四宝,而且有的价值连城。当我问及他的画笔是否很名贵时,他笑了,告诉我,画家不会因为使用的工具而被人所欣赏,相反,每支画笔,每寸宣纸,都会因为画家富予它们的神韵,而绽放出不同的美丽。我随便拿起一支,便看到那木质的笔柄上已经出现了细密的裂痕,笔柄的颜色因手指尖的接触而变得富有光泽了。之前在网上见过陆学东老师的资料,知道他曾多次在全国美展、全军展上获奖。

他的作品多次被北京市文联、北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等机构收藏。没想到那些佳作就出自这些普通的画笔下。桌子靠墙的一头摞着很多牛皮纸信封,每一个信封都有六七厘米厚,他说那是他采风时拍的资料,堆在这是为了看着方便。我拿起一包,上面写着编号,打开那些略有些晕黄的照片,他说那是他的家乡,前一段他刚从那儿回来,他说他每年都要去,都是背着行李行走在田野之间,他几乎踏遍了皖南的山山水水。我问他都是去安徽吗?他说也去过别的地方,但他最喜欢的还是家乡山山水水。说起皖南山水他的话多起来,他说他喜欢家乡的山山水水,只有站在山间感受它的浩大、气势,才能知道大自然赋予这种地貌的神奇。那土地的颜色有魅力,但它并不富饶。在那里的农民靠天吃饭,生长在那的植物也有着超常的生存能力。说到这里他兴奋起来,他说他每次采风回来心中都充满了激情,强烈的创作欲望使他不能停下手中的画笔。我觉得他属于那里,他跟皖南是那么和谐。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平淡、朴素、不善言辞,只有谈到采风、谈到他的画时他的话才多起来。

看过画后,我感觉他的作品从 2009年以后,不管是《徽韵》,还是《皖南民居系列之七》,还是《记忆韶山》,表达的内容都属于原生态,便问他是不是属于流行的原生态派?他说没想过那么多。当我们谈及在当前经济社会里有的画家为了适应市场而改变风格和内容时,他说想得太多还能创作吗?他说他什么都不想,因为他生在农村,他对土地、庄稼、树木、牛羊等有着深厚的感情,跟他们有解不开的缘,他搞创作时什么都不想,他只是在倾诉内心的情感。

不知不觉已临近黄昏,我觉得打扰得太久了,为了表示歉意提出请他吃饭。他却直言拒绝了我,再次争取时他告诉我不去的理由,是出去吃饭太浪费时间,我调侃道难道他成仙了——不吃饭?他说当然不是,因为最近一直关心国防生的训练和学习,他还要把最近的训练计划重新看一下,确保每个国防生都学习好、训练好。

当我提出再来拜访时,问他什么时间在画室?他说除了工作和采风他每天都在。星期天也不休息?每天一个人在画室不寂寞?他说不来画室才寂寞。哦,现代社会还生活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我知道他为什么高产了,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了绘画和工作,他已经属于绘画了。

告辞后,一路上我想,有一种人他们很像艺术家,但他们不一定是;还有一种人他们不像,但他们的确是。陆学东老师肯定是后者,见之前,以为他有“军旅豪气”,见过后,才知道这种豪气是他的内在气质。想找出个合适的词来形容,很难。他的外表就像他塑造的形象一样朴实,他的内心却像未开发的皖南山川一样纯净,他的性格就像山中的松树一样顽强、执著,他的生活就像在梯田上生活的农民一样简单,简单得只是为了绘画。人常说画如其人,他就像他创作的山水画一样,初见不惊,细品难忘。

文/李钦帅 沈泽乔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