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长廊 > 原创

感悟“百年睡狮”的文物、文化价值

2010年05月12日 16:51:31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刘学义艺术专栏  

三、感悟吴大澂艰苦卓绝地组建吉林机器局的历程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心怀大志的吴大澂,克服调员、建厂、购器、选匠、转运五大难关,在吉林建房舍288间,从德国、美国进口车床、钻床、刨床等机械设备165件,选匠350人。分成造炮、造枪、造弹三大部份。从安全着想:在松花江南岸,建立了火药库,组建成了东北第一座近代军工厂。进口设备都是经过营口码头,转运到吉林的。因为当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道路、没有现代化的运输工具,所以选择了不易陷入车辙的寒冬腊月天,依靠特制的大型四轮马车拖运。《光绪朝东华录》记载着运输过程:“高坡上下……覆辙之车,伤人及马,……仆夫惊怖,津吏骇闻。”记述了吉林官兵在营口至吉林那坎坷不平的古驿路上,用生命和血泪完成拖运工作的过程。流血牺牲,艰苦创业,源于爱国。当时关外的自然气候、生活条件、经济状况都比关内差,吴大澂为了让天津、上海懂行的专业人员安心工作,在机器局北墙外(今昌邑九小)修建了总办住宅。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把宋春鳌等吉林机器局总办等人才留住。吴大澂克服千难万阻,把当时国内外最先进的设备、最先进的技术、最优秀的管理人才引进吉林。使吉林逐步开始走出小手业作坊的历史,开创了吉林近代工业革命的先河。

四、感悟东局子名垂千古的产品

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吴大澂把吉林机器局制造的一大批葛尔萨格林炮、马米来福枪、开斯毛瑟枪运到北京神机营检用,认为:机括极灵、施放亦准,足为临阵冲突之利器。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英国人哲姆士考察吉林机器局时,看到东局子生产的马铳、雷管、水雷、子弹、骑枪、大炮、炮车、25吨汽舰后,深有感叹的写了《长白山下》一书,其中有段吃惊地描述:“全部由中国人装配管理,没有任何外国人协助,这会使那些自以为只有西洋各国才具有技术和管理人才的欧洲人感到惊奇……”从此之后,东局子开始有了“日”进“斗”银的历史。这是“北国银都”,别称由来的开始。机器局车间(皮福生供片)

五、感悟铜柱铭文万古流芳

光绪十二年(1886年)二月十二日,钦差大臣吴大澂去珲春勘界,路经吉林省城欢喜岭时,曾作了一首七言绝句诗:“马前父老望春台,六七年中往复回。一笑又登欢喜岭,只疑身入故乡来。”在那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时代,从京城到吉林,得在古驿路上颠簸半个月有余。然而,从诗情画意之中,可以领略吴大澂在心灵深处蕴藏着对事业和理想的热爱和追求。还可以感悟到由于工作的常来常往,使他对吉林产生有一种特殊感情;十三日,吴大澂决定把快速外理边防突发事件的交涉权力,移交给吉林地方政府(组建吉林交涉局);十五日,吴大澂写了“铜柱铭文”交给东局子刻铸;十六日,吴大澂起身去珲春。三月二日,吴大澂在珲春同吉林边务事宜、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与沙俄勘界代表、滨海省长兼司令巴拉诺夫会勘中俄国界。经过多次谈判、据理力争,收回了被沙俄强占的中国领土—黑顶子,并争取到了中国船只自由出入图门江口的出海权。吴大澂在图门江口补立无字界碑,爬山越岭重新立碑标记中俄国界,历时八个月;在珲春中俄边界添设“啦字”、“萨字”两块界碑和16个边界记号;在凉水泉子刻立寓意“龙蟠虎踞”龙虎石刻一座,内含“保家卫国”砥砺壮威之意;在长岭子中俄边界上,立铜柱铭文,铜柱篆文:“光绪十二年四月,都察院左副都统御史吴大澂、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奉命勘中俄边界。既竣事,立此铜柱。铭曰: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东局子铸造的铜柱铭文,做为历史佐证,至今还屹立在长岭子边境线中国一侧。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