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绘画 > 百家争鸣

李金泰:中国书法自楚简始

——论楚简的书法史意义

2010年12月30日 11:37:30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李金泰艺术专栏  

3.jpg


楚简的点线挥运之美,就整体风格而言,表现为十分率意,毫不做作,一派振迅天真的气象。楚人似乎不那么在意规矩和制约,在有限的空间任意施为,狼奔虎突,不离疆域。用笔或藏或露,笔锋时行时顿。凌空筑笔似苍鹰搏兔,信笔一挥如飞舟冲浪。圆笔、方笔、中锋、侧锋,随手翻转,为我所用。得意时,连笔映带,行中竟有草意。曲笔圆转委婉,直笔刚劲稳重,点画活泼利落,楚人把毛笔书写的意趣表现得酣畅淋漓。

楚简的形态结构之美,突现一个“活”字。这是必须把楚简放在金文整饬端庄的大背景下才可考量出来的。楚简不再端然肃立,它们巳然挣脱了金文内敛屈曲的束缚,伸出了胳膊,踢出了腿脚。清丽的长袖善舞,粗犷的铁琵铜琶。由于字距疏阔,简中的每一个字都获得了相对的自由,同向的似战士排阵,独立的如侠客舞剑。整简疏朗爽透,单字摇曳生姿。笔画繁多的绝不拘束,横构难受的改上下挪移。小大参差,纵横错落。在看似漫不经心的挥写铺排中,“极字之真态”(姜夔《续书谱》),绝没有“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的规范模式。结构的繁复简略与字体的大小肥瘦基本对应,个体的生动活泼与整体的自然和谐相得益彰。

楚简的生命气韵之美,表现为博大和浪漫。其变化莫测的奇趣,洒脱奔放的神韵,凝重朴拙的气质,稚趣天然的神态,瑰丽飘逸的风姿,无一不跃然简上启人遐思。郭店楚简的《老子》庄重静穆,不激不厉,我们甚至可以想见书手“写经”时,彷佛大智临堂,手中的“道”巳是心中的“道”。《尊德义》又自不同,我们又似乎置身庙堂,于翩翩长袖霭霭香烟间亲聆袅袅韶乐了。《唐虞之道》宽大宏博,《缁衣》秀丽雅致,《性情论》于端庄整齐中曲尽变化,信阳简在潇洒跌宕中气韵流贯。“包山”圆润,《中弓》欹侧。《彭祖》粗犷古拙,雄强朴茂;《亘先》凝练蕴藉,质朴遒劲。《鬼神之明》当真神鬼莫测,《相邦之道》确实左右逢源。而长沙子弹库出土的帛书出锋峻锐,墨韵流香,在彩绘神怪图形的映衬下,于精致细巧之中,隐隐透出一种神奇诡谲之美。……

这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楚人用成千上万的楚简构筑起东方艺术的又一座圣殿。

(六)

我们说中国书法自楚简始,还在于楚简开启了“隶变”的先河。楚简才是真正的“初有隶书”。

中国文字的发展,在甲骨文后,实际有两条脉胳:一条是以金文为代表的“庙堂文字”;另一条是流行于“地下”人们私相交际的“俗文字”,所谓“篆书难成”,“以趣约易”,发展到后来演变成六国古文字。我们一般认为,“隶书是在战国时代秦国文字俗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秦国古文字--秦隶--汉隶,一脉相传,承续有自,大量的秦简汉牍似乎可以说明问题;再加上程邈为秦始皇造隶书的传说,隶书的形成发展为秦所专已成通识。其实,隶书作为中国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和中国书法成熟的标志,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战国时代,六国文字的俗体巳有向隶书类型字体发展的趋势,如齐国的陶文已把_写作_,晋地出土的《侯马盟书》颇多隶味,而楚简“体式简略,形态扁平,接近于后世的隶书”(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如果秦没有统一中国,六国文字的俗体迟早也是会演变成类似隶书的新字体的”(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换个角度,如果南方的楚国实行了屈原的“美政”,中国的历史将会改写,汉字将会沿着楚简的体式演化发展,形成有别于秦隶的“楚体”。这种新字体的面目肯定和秦隶有些区别,将会主要表现在文字的形体方面,但在结体、构形、用笔诸方面一定“类似于隶书”;只不过不会叫作“隶书”(“隶书”的名称由来是秦统一中国后的历史产物),可能叫“楚体”或者“楚书”。随着国家的统一,楚国也会“书同文”,“楚体”或者“楚书”也必然会吸取秦隶以及其它各国文字的优点,向更加完美成熟的“隶书”(或者叫“楚书”)进化。这之后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应该和汉以后历史文化的发展大致契合。这是中国文字和书法发展的必然规律。不管是秦统一中国还是楚统一中国,最终都会殊途同归,因为这是华夏民族固有的民族特性和一脉紧系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基于以上的论述,我们说楚简开启了“隶变”的先河,是从隶书固有的本质属性出发,而不是从传统意义的名称出发(比如“隶书起源于秦隶”);同样,楚简的“初有隶书”也是从隶书的体式、笔画、用笔诸方面考较的结果。只不过这里的“隶”未尝不可以读作“楚”,只是历史已经形成,我们谁也无法更改。

(责任编辑: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