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选择

谢志高水墨人物画评介

邓福星/文
2009年11月20日 10:11:09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谢志高艺术专栏  

他的画既没有恪守传统绘画中四平八稳的成规定法,也没有展现出现代派那种令人瞠目的新奇。他虽然画了许多风格、样式及体裁相距甚远的作品,但读者还是容易认出,这些画的作者是谢志高。1984年,谢志高根据茅盾小说《春蚕》创作了一套水墨画形式的同名连环画,一共四十幅作品,历时数载,惨淡经营。这是画家在艺术探索上迈出的重大一步。一些画界同行对这部作品有很高的评价和赞赏,他们从中看出了作者在造型和水墨技法方面深厚扎实的功力和艺术构思中的匠心。我认为,《春蚕》的确是写实水墨人物画中难得多见的成功之作。它把传统的水墨技巧与写实的人物造型结合起来,并融进西方绘画的营养,从而在某些方面把写实水墨画向前推进了一步。

画家在这部作品中确定了“真实、质朴、沉郁”的总基调,每幅画面,既服从这种总体要求,又有自己的相对构想。画家调动造型艺术的多种因素,力求表达多方面的特定的艺术构思。比如第35幅,为表达主人公老通宝内心的惊愕、失望和迷茫,人物处理成小小的背景呆立在向前延伸的塘路之中,水天空旷如洗,几朵白云似在空中凝固,路的尽头,一道重墨横在老通宝眼前。这种以景托情的反衬手法,在水墨人物画中是不多见的。画家尤其注重对人物面部、手部以及身态特征的细微刻划和抓取,以入物本身的生动造型传达艺术语言,从而深刻地揭示人物形象。此外,画家运用山水画中的积墨法,造成沉重的体积感,并适当地采取了明暗、光影和西洋素描的方法,使画面层次丰富,气氛沉郁,具有30年代的历史感,以质朴真实的画面效果来叩启读者的心。

令人遗憾的是,这套作品问世以来,尚未能够在社会上得到应有的反响。这里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是优秀的艺术作品还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承认?还是用这样小幅的写实水墨画去表现社会、历史的内容难以产生更强的力量?为什么在近十年中我们很少看到有哪些写实水墨作品产生过轰动性效应?那么,是不是中国水墨画在发展中带有自己较强的选择指向,而不肯轻易地接受异域的表现手法?总之.这一现象成为谢志高和与他情况相近的一批水墨画家共同思考的中心问题。

谢志高画过《屈原》、《杜甫》、《李清照》等古装人物画。他说,他喜欢画杜甫。假如可以把李白和杜甫的为人和诗风作对比的话,在某种意义上说,谢志高的偏爱也正反映了他的艺术倾向和风格。廿多年来,他更多地是选取社会、历史即现实生活的题材,并主要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来事艺术创作的。从他70年代初的《战海河》,到80年代的《欢欢喜喜过个年》、《建设者》、《祝福》、《节日》、《春蚕》这类大部头创作到一系列肖像画:广东的农妇、河北的老农、山东的船老大、部队的战士、藏族的儿童等等,画家所着力表现的都是些质朴、纯真和勤勉的劳动者,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画家认为,艺术的生命发端于生活,艺术语言是一座桥梁、一端系于生活,一端通向读者,画家源于生活的艺术创造,必须经过读者的再创造,才产生共鸣,完成艺术欣赏的过程。

如果说《建设者》一画是作者有意追求青铜壁塑的效果,那么,他的《晒谷》一画却是雕塑、油画或其它美术门类所难以摹仿的。我认为《晒谷》是与《春蚕》探索方向不很相同的又一种风格的追求。1983年夏天,画家带学生到山东沂蒙山区深人生活,路过晒谷场旁,场上有四位妇女正在晒谷,她们的动作极富韵律感,基本相同的浅色衣服和头巾在阳光下闪动,使画家想起舞台上的四只小天鹅,于是,凭记忆描绘了这一印象。我们看到,《晒谷》中的人物形体、背景中的远山、树木、房屋、篱笆都画得很不具体,只是一种印象,但却是一种新鲜、生动而活泼的印象,这一印象是由画家用写意的方法表现出来的。他在这一时期画的盲眼老妇与《晒谷》的风格相近。如果说水墨画也可以适用“印象派”这个词的话,那么正好适用于这两件作品。

《东坡醉吟图》也许是把这种“印象派”凤格推向极端的产物。画中着笔疏朗轻松,人物倦醉朦胧,桥曲水冷,月色溶溶,意境空灵,格调高古,充满了诗意。在谢志高的作品中,我认为这一幅是相当成功的。它并不靠创造一种典型的现实感,而是以其画面本身的意境、情趣取胜。这与画家在过去所呈现的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倾向,已经拉开了新的距离。近年所作的《倦绣图》、《惜春》、《消夏》等,都不同程度地更多融进了传统文人画中非写实的因素。

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在题材的选择和表现手法的追求上不拘限于某种单一的范围,往往是更有益的。谢志高不是“以不变应万变”,为风格而风格,他总是根据不同的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寻求与之相应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他以其深厚的功力和严肃认真的创作精神,有条件把探索的范围拓展得更加宽阔,而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画风、正是画家不断的学习、吸取和探索的结果。这期间画家所创作的《春雨》和《沙田绿雨》又标志着画家新的追求。画面上的背景和人物都虚化了,墨和色清淡雅致,画面上的朦胧感既是细雨天气的真实感受,又是对画面的一种艺术处理。当我们把这类作品与几年前画的《三个中学生》、《凝神》乃至《建设者》相比,大致会感到,后来这种放松了的空疏、淡雅的作品比先前那些紧绷绷的严谨之作更能令人喜爱。这种画风的转变,是画家现代意识和现代感受加强的结果,其中,或许反映了某种时代的审美崇尚以及社会心理需求所发生的微妙演变,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水墨人物画在当代选择中的某种倾向性。

谢志高原籍广东省潮阳县,1942年生于上海,初中毕业即考人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尔后升该院中国画系,于1966年毕业,后来长期在北方生活和工作。他笔下所描绘的对象大都是朴实、健壮、憨厚的普通劳动者。1978年他作为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得到深造,并留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执教,从而开拓了新的艺术天地。他原有的素质和青年时期所接受的艺术教育使他的审美趣味本来倾向于南国的秀丽和灵巧,但表现的对象则要求具备朴素、粗犷乃至雄强的北方风格。因此在他的艺术实践中,常兼有南方的灵秀和北方的朴厚。

谢志高可以作为相当一批写实水墨人物画家的代表,所以对他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把它同中国水墨人物画发展的进程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从徐悲鸿的倡导,蒋兆和、李斛等人的努力,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术院校中国画系师生的推进和发展,传统水墨画吸收了解剖学、透视学以至色彩学和素描等表现手法,使水墨人物画在写实的方向上向前迈进了很大一步。

写实水墨人物画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同以现实主义作为主流的中国文艺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现实主义美术和其它现实主义文艺一样,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这决定了它在题材和主题上的选择倾向,其表现方法基本上是写实手法。由于它在一定历史时期里处于独尊地位,而使其它倾向的艺术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此相应的是,水墨人物画出现了一个以写实表现为代表的兴旺时期。尽管人们对此抱有不同看法,但这毕竟已成为历史,可以慢慢地讨论。而现在人们所关心的是,水墨人物画发展的再一次高潮何时到来?如果到来,还会不会再以写实的倾向为主?一些在写实水墨人物画创作中颇有成就的画家目前的驻足、彷徨以至转向,正反映了这种关注、思索和焦虑。

我想,一个艺术家大概总是有困惑相伴,尤其在社会变革的时期。画家总是在不停地深化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丰富加强自己的感受,汲取前人艺术中的营养,锤炼自己的艺术语言,但这都离不开一种执着的艺术精神和基本追求为主导。

谢志高的艺术信条是不尚浮华,力求敦厚,虽然重视技巧,但不以玩弄笔墨为能事。近来,画家又作了一批与以前风格不同的作品,与其说他在不停地画,不如说是在作更多、更深的思考。他凭着自己基础厚、路子宽,而把探索置于一个开阔的天地。他始终保持着严肃的创作态度和执着的探求精神,矢志不渝地进行艺术追求。他曾画过一幅题为《屈于求索心为磐石》的作品,颂扬屈原那思考的深沉和信念的坚定,这大概就是跋涉在艺术征途上的画家所作的自我写照吧!

(作者系原美术研究所所长《美术观察》主编 博士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委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