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元气淋漓幛犹湿 真宰上诉天庭泣

读着名画家、教育家姚治华山水画有感

2009年11月19日 14:39:52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姚治华艺术专栏  

14.jpg

2001年江泽民接见姚治华

姚治华 男,1932年9月出生,湖北省孝感市人。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校长、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美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中外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会长、黄山写生画院院长、“联合国新闻”咨询委员、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咨询委员、美国传记协会顾问委员会研究员等职。

15.jpg

获联合国国际学术艺术大奖

姚治华教授曾在北京、山东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多次在法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肯尼亚举办个人画展并讲学;曾获日本水墨画优秀奖、“国际和平文化宝鼎艺术大奖”、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国际世界和平艺术展“国际文化学术奖”、世界和平艺术大展优秀导师奖,并获联合国“阿克特米”大奖、“最高名人奖”,以及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颁发的“20世纪杰出成就奖”。出版有《姚治华画选》、《姚治华山水画选》、《中国画人物速写》、《姚治华小品画选》等着作,主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教材9本,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教材21本和录像多种。

我和姚治华同志第一次见面,是在 1988年元月在深圳东湖宾馆的笔会上。在此之前,我只知道他是湖北孝感人。解放初期即在湖北文联搞美术编辑。1956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治华同志的山水画在我的印象中,治华同志是画人物画的,但是现在看到的是那么多的山水画,而又都是那么大气磅礴,墨润淋漓,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给我强烈的感觉是,他的山水画大大地异于常人;题材广泛,表现手法丰富多彩,笔墨技法熟练之极,不拘一格,变化多端,得心应手,时出新意。由于画家热爱生活,深入生活,除西藏外,几乎走遍了祖国大地。他每到一个地方,总要入境随俗,深入了解那里的风俗人情、山川物理,画他感受最深的东西。这样画出来的作品,才能吸引人,感动人。他上峨眉,过三峡,游武当,登庐山,下江南,到海南,11次上黄山,还到四川凉山,青海高原,画了数以千百计的速写稿,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写尽了少数民族的生活风情。生活积累极其丰富,可谓胸中丘壑,眼底烟云,万水干山,尽在腕下。所以创作时,乘兴挥毫,信手挥洒,皆成妙笔。

16.jpg

姚治华在日本讲学

在姚治华同志的众多成功的山水画中,可以分成若干系列来欣赏品味.第一类是放笔挥洒、水润墨章、抒情系列,如《庐荡飞鹤》、《洪湖芦荡》、《漓江夜曲》、《秋渡图》、《湖滨饮马》、《漓江晨曲》、《高原情》、《青海牧歌》、《漓江情》、《草原放牧》、《丝路驼铃》、《静静渡口》、《风雨欲来》、《祁连放牧》等等一大批精彩的画幅,都是放笔挥洒,大量用水,水墨淋漓,墨彩交融,以其熟练的技巧,恰倒好处地控制笔路和墨色,达到所要追求的效果,很多画幅,由于大面积的泼墨,水墨色饱满融合,稍施盐粒,形成一种特殊的调子,富有一种浓郁的抒情风味,有的画面恬静幽深,有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呈现出一种悠然意远的境界,令人赏心悦目,百看不厌,拿《风雨欲来》一画说,地平线压得很低,大片天空被乌云所笼罩,泼墨洒盐的效果,大有风起云涌,“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只留下一段空白,衬托出放牧人使劲拉着牛群往回走。那种“风雨欲来”的气氛发挥得淋漓尽致,观后令人赏叹不止!

第二类是黄山风景系列。治华同志11次上黄山,参与创办了黄山写生画院,亲自担任院长,可以想见他对黄山的爱恋感情,所画黄山画幅也最多。如《清凉世界》、《旭日》、《云雾朝阳》、《泼墨山水》、《黄山图》、《西峰云涌》、《天门奇观》、《崖岩峥嵘》、《山中雾》、《朝阳》等等。画家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极力描绘黄山的奇峰、怪石、云海和它的朝夕阴晴变化,浓妆淡抹、气象万千。值得一提的是《清凉世界》特大横幅,以清凉谷为中心,周围群峰环峙、挺拔峥嵘,层云滚滚,波涛汹涌。这幅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基本是传统方法。是勾皴烘染之后,敷以汉赭、石青、石绿色彩,层层积染的效果,所以显得分外厚重而华滋。由于山峰的浑厚,衬托出云海的十分厚重。这是治华同志运用传统画法的成功范例。《旭日》一画,勾皴极为简练,加阴阳皴染,受光处染以橙黄色调,半轮红日,朝晖的气氛便出来了。这是一种淡装素裹的表现手法,与前一幅《清凉世界》的大青大绿形成鲜明的对比。真是浓妆淡抹,都各极其妍。

第三类是浓墨重彩系列。如《邛海风光》、《驰马》、《飞泉》、《金殿》、《黄果飞瀑》、《原上秋水》、《美姑河畔》、《温泉花溪》、《峥嵘》、《万里长城》、《春水》、《望东海》、《东海日出》、《黎明》、《荒原》等等。这些画不论用墨用色,都显得大气磅礴,有一种威慑力量,撼人心魄。画家用各种手法,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山川面貌和意境。这里有二幅黎明图:一是“油田黎明”,一是“荒原黎明”。前者在极低的地平线上,远近高低的塔架,静静地竖立着,刚刚露脸的晨曦,金黄色光芒与漆黑的大地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大地油田的希望之光。而后者“荒原黎明”的画面构图,却与它相反。荒原大地占了主要幅画,天空压得很低,一轮旭日刚刚升起,大放光芒,映得荒原更加漆黑。这荒原也许是煤海或油田,因为初升太阳的照耀,也给人们带来希望。同样的题材,在高明画家的笔下,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达到同一效果。《原上秋水》和《美姑河畔》构图基本一样,但表现手法略有不用。一幅着重浓墨烟云,流泉飞瀑,稍加丹朱,表现出满山秋实的丰收景象;另一幅却是漫山红遍,红的醉人,白云流泉只是衬托了。一样的题材,两种处理手法,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意境。全凭画家一支妙笔,意兴所到,情感所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灵活变化,终成妙品。

姚治华对石鲁的“以情作画,万幅画万个样;以法作画,万幅画一个样”的艺术箴言,体会最深,运用实践得最好。所以他的画总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出新。他的画除了前面读到的那些风格外,还有一些类似版画的风格。如《东海日出》、《金殿》、《明镜谷》、《雾山牧歌》、《黄果飞瀑》、《温泉花溪》、《春水》等等,完全以浓墨干笔皴擦点缀,再以重彩层层染积;有时笔墨浓重古拙、着色板块鲜明,竟如套色版画的趣味。这跟他搞过版画的创作的影响分不开。在反复观赏治华同志的众多画作中,使我最为倾倒和怦然心动的还有《雨后石岛》、《风雪寒林》、《阳春三月》等作品。《风雪寒林》描写东北雪原的一排高耸的参天树木,在风雪的狂扫中,枝叶更显苍劲。远处雪原上几匹马车在驮运木料,衬托出隆冬的活力。画家似乎不经意地寥寥几笔,纵横斜扫,就把风雪寒林的气氛营造出来了。如此神来之笔,怎不令人惊叹!《阳春三月》,在一排高高的春意醉人的杨柳丛中,透露出汪汪水田和村庄,农村春耕正忙呢。这幅画和其他各画大异其趣,又是一种创新,这其中似乎也有一点可染先生的味道。

最后我要谈谈《雨后石岛》这幅压卷之作,这是最获我心的一幅画。在满天乌云的隙缝处太阳光透射出来,照射在岛上工厂烟卤上和港湾停泊的船上,是那样的耀眼明亮,给人一种雨过天晴,清新舒畅的快感。“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画家运用西画的手法,把视线压得很低,整个石岛工厂和大海只占画面的四分之一,天空占了四分之三,显得那么的高旷辽阔,大笔横扫的乌云,湿漉漉地与金黄色的万道阳光,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又那么融洽和谐。没有高妙的技巧和熟练的笔墨功夫,是很难取得如此效果的。这是洋为中用、国画创新的最好例证之一。纵览姚治华同志这些绝妙佳作,总的感觉是,他把中国画的水墨技法,发挥到了极致,横涂竖抹,恣意挥洒,大气磅礴,水墨淋漓;润含春雨,干裂秋风;浓淡合板,气势豪雄。我想借用杜甫的两句诗:“元气淋漓幛犹湿,真宰上诉天庭泣”来概括它,是最恰当不过的。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