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张松山水画的中和之美

曹玉林/文
2009年11月05日 16:38:30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张松艺术专栏  

在对张松的山水画进行艺术分析之前,笔者先要交待一下自己过去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这个认识上的误区是,笔者对于担任一定行政领导或组织工作者的绘画作品,往往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排斥。其理由是,担任行政领导或组织工作者,迎来送往,忙忙碌碌,整日沉缅于各种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很难潜心于创作。而绘画创作,尤其是具有较多精神性文化内涵的中国画创作,却要求创作者要“用志不纷,乃凝于神”,“落笔之时,如见大宾”,这显然是那些担任行政领导或组织工作者所无法具备的。因此,笔者与张松虽然生活在同一省份,但在一个很长时间里对于这位担任省美协主要组织领导工作者(秘书长)的作品,却持较为轻漫的态度,很少予以认真的关注。然而近期以来,笔者的这种看法却发生了改变。这是因为前不久,偶尔得到一册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张松的山水画集,当笔者认真地看完这本画集之后,原来的那种先入为主的习惯性思维顿时发生了动摇。笔者发现,自己原来的那种看法其实是肤浅和偏颇的。担任一定的组织、领导工作,固然会占用其时间,分散其精力,对创作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能成为否认或贬低其艺术成就的理由,因为对于一位画家艺术水平和创作成就的评价,最终还是要看他的作品,而张松的作品,则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他的水平和实力。

张松的山水画,给人以最突出的印象是和谐和统一,如刚与柔的统一,苍与润的统一,笔与墨的统一,墨与彩的统一,语言与图式的统一,悦目与耐读的统一,书写性与绘画性的统一,整体气势与局部细节的统一等等。和谐统一,是一种中和之美。它所追求的是对就双方的平衡互补。它与追求迂拙怪诞,物极必反,否定与否定的极则之美,构成了人类美学理想中的两大体系。由于中国人的特有的民族性格、生存环境和思维方式使然,中国的传统哲学和传统文化艺术多追求和谐统一的中和之美。如中国的传统哲学府为“一阴一阳谓之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传统的中国画更是遵循着一种筑基对立双方和谐统一的二元化逻辑,如中国画既反对过于形似和止于形似,又反对疏离形似和背离形似;既提倡“以素为贵”,又要求“随类赋彩”;既提倡画外功夫,又注重心手相应;既强调“意在笔先”,又突出“趣在法外”;既欣赏“解衣磅礴”,又想往“神闲意定”;既激赏“逸笔草草”,又赞美“无一笔苟下”;既追求阳刚之气,又醉心于阴柔之美等等,不一而足。而张松的山水画,则无疑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画的这一美学原则。对于张松的这种以中和之美为主要标志的美学原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而述之。

一、张松的山水画在绘画风格上,刚柔相济,苍润互补。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曾有过南派与北派之分(此处所谓的“南派”与“北派”,与董其昌的“南北分宗”不是同一概念,二者之间的区别极其微妙,此处不作展开)。由于我国版图辽阔,中间又有大江大河之隔,以至使得南北方之间的天时气候、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素养等皆有不同,而这些不同必然影响着人的心理素质,并进而形成了历史积淀。这种历史积淀具体落实在文学艺术尤其是反映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方面,大体是北繁而南简,北雄而南秀,北刚而南柔,北苍而南润,北派重功而南派重悟,北派重骨而南派重韵等等。从理论上说,北派山水的阳刚之美和南派山水的阴柔之美,二者春兰秋菊,各臻其妙,并无轩轾之分,但如何能够做到双善兼美,将此二者和谐统一于自己的作品之中,却是一个不易解决的学术课题。而张松的山水画则在这方面作出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绩。我们看张松的山水画,既有北派山水的高山大壑,石体坚凝,又有南派山水的林木葳蕤,轻红嫩绿;既有北派山水的峰峦浑厚,势壮雄强,又有南派山水的云雾显晦,洲渚掩映;可谓是亦刚亦柔,亦苍亦润,令人赏心悦目。而更为重要的是,张松将这两种风格整合、熔铸得十分自然、协调,毫无生涩、勉强之感。应该说,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有论者谓,张松的画“江南秀色亦苍劲”,在“秀丽和灵动”之中,“又融入了苍劲和厚实,从而别具特色,自成一格”,可谓是批评家之极俊语,准确地道出了张松山水画在绘画风格上的最大特色。

(责任编辑:吕子)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