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欧洲文艺复兴的先驱——乔托

夏理斌/文
2015年03月05日 10:13:51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乔托(Giotto di Bondone,1266-1337)是欧洲13世纪末、14世纪初的画家,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慕杰罗山区(Vicchio Mugello)的维斯宾聂诺山口(Colle de Vespignino)。

乔托的艺术作品不但在精神表达上继往开来,他的作品关注人性、注重人文精神;而且在画面形式、语言表达与技法探索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典型代表。

对原有程式的突破

中世纪以来,意大利的艺术深受拜占庭艺术的影响。

拜占庭艺术有着固定统一的样式、规范,基督、圣徒及其他物象也有着固定的图样标准。他们认为神是神圣的,崇尚神的“绝对永恒的精神”,神的形象也应该稳定不变、永恒统一。在拜占庭时代,同样一个画稿可以画出多幅画,每幅画都是按照一定的规格或模式完成。艺术家个人的表达是不重要的。画家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不存在自我意识,只需关心诸如如何把一根线表现得更生动、何时把亮色块显示出来更合适等问题。经过100多年的禁止圣像运动,到了9世纪左右神的形象如何表现的问题又被重新提出来。基督教在设计神的新形象时,把人和神的关系联系在一起。既然神按照神的样子创造了人,人也可以通过神的创造物来认识神。这个理论把人和神的关系联系在了一起。人可以像神,因为人具有神性,通过人的创造来反映和认识神、接近神。

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的木板丹培拉作品《圣灵降临》, 乔托采用平视的角度表现圣灵的光照射下来的场景。画中圣徒集中在画面中间部位,近处的5位圣徒形象被建筑物挡住大部分只露出头部和肩部。近景处的3位人物动态各异,均是全身人物形象。圣徒身上的衣纹、头部的五官、光环等构成较密集的形式,与笔直、简洁的建筑物线条形成疏密对比;表现人物较为舒缓、柔和的线条与表现建筑装饰较为坚毅的线条组成一刚一柔、一方一圆的节奏对比;画面中部圣徒们形成的横向组合以及贯穿画面的建筑物的横向直线与每个人物自身的纵向趋势构成作品以横向为主穿插纵向形式的纵横交集的有机结构,在对比中形成完美统一。

帕多瓦斯克罗维尼礼拜堂的壁画《圣灵降临》(耶稣传)属于乔托同一题材的作品。乔托用了不同于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的木板丹培拉作品《圣灵降临》的构图。此幅作品绘在人们视平线以上的位置,作者采用了平视略带仰视的角度来表现主题。画中的圣徒处在哥特式建筑物中。观赏者能看见建筑物的全貌:正面、侧面和屋顶。12位圣徒坐于凳子上,近处的5位圣徒头部背部完整地描绘出来。建筑的柱子以及每个圣徒自身的纵向趋势形成画面纵向的主体形式,与画面中圣徒们形成的横向组合及建筑物、凳子等的横向线条构成纵横交错的画面结构。乔托用不同的构图安排,不同的人物造型与形式处理表现同一主题内容,通过造型、构图、空间、节奏等绘画语言的运用,表达他对宗教的理解,显示了他在艺术上的独特感受与才华。

乔托有意识地用不同的构图组织人物关系、不同的明暗色彩组织画面布局、不同的形式构成画面的结构来表现相同主题内容。做到这一点在当时习惯了用规范的构图来表现主题内容的画家来说并非易事。需要画家对所表达的内容有深入独特的理解、对人性有着极为真切的关注并且在艺术上有着非常敏感的直觉与卓越的才华。乔托正是具备了这些优势,他自己在艺术上不满足于原有的绘画程式过程,经过不断的探索努力,才取得对原有程式有所继承有所突破的成果。

人、物形象从生活中提炼

圣方济各全名方济各·贝纳东内(Francesco Bernardone),1181年生于意大利的阿西西,1226年逝世。他去世约40年后乔托出生。可以说,乔托和圣方济各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乔托表现圣方济各的生平和故事就会有许多熟悉的地方,似乎在表现周围的人和事。

如现藏于巴黎卢浮宫的木板丹培拉作品《圣方济各迎见伤者耶稣》一画表现圣方济各接受耶稣将其被钉在十字架的烙印通过光投射到自己身上。圣方济各单膝跪地,身体微微后倾,重心落在跪地的右腿上,动态自然。人物衣着朴素,身上的衣纹与身体结构及动势的关系处理贴切。此画下边有3幅小画分别为《教皇因诺森三世之梦》、《确立教规》、《方济各向鸟群说教》。《确立教规》一画中圣方济各双膝跪地,手扶教规,抬头面向教皇。他身后的修士们与圣方济各一样衣着朴素,虔诚地跪地追随圣方济各。《方济各向鸟群说教》中圣方济各身体前倾,头微低向鸟群,双手一高一低在向鸟群说教,其动态真切、实在。画中小鸟有的停留在地上,有的还在飞向地面过程中,似乎被圣方济各的述说所吸引,都在认真聆听。这些小鸟刻画得活灵活现,圣方济各身后的修士身体轻微向后倾斜,右手抬起,通过他的身体语言传递出他在见到鸟儿们认真听圣方济各说教后的惊讶。

画中的人物神态、举止、动态、衣着的刻画都非常朴素和生动。乔托对圣方济各这位圣者的描绘也是非常地亲切、谦逊、充满人性,并非那么神秘高高在上。他是一位圣者,又仿佛是人间世俗中的一位长者,从当时的“市民”阶层中来,可亲可爱。

乔托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取材于生活,他作品中的许多建筑物也同样源自现实中。从乔托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于利用建筑物结构来分割画面、组合画面人物关系、组织画面结构关系的艺术家。通过绘画语言中的构图经营、画面布局,乔托将情节化的故事以视觉的形式完美呈现。他往往是根据画面主题内容和这些内容围绕的整体气氛来选取适合的建筑物。帕多瓦斯克罗维尼礼拜堂壁画《圣灵降临》(耶稣传)中的哥特式建筑物自身就非常优美。建筑的7根柱子分割了画面6个长形的空间,乔托把12个门徒分为2至3人一组分别安排在其中的5个空间中。建筑物的自身结构与画面布局的巧妙结合,不但使作品更具艺术性,而且更加具有现实感。这种构图方式使原本情节化的单一叙事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视觉图像。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上院的《庶民向圣方济各献礼》中的建筑表现的就是阿西西当时的民众大厅和市政厅广场的米娜娃神殿。

乔托作品中的这些建筑形式都是当时现实中特有的风格:意大利的传统样式加上哥特式的组合。他根据作品的需要或通过重新组合将现实中的建筑物安排在画面中,或直接取景现实中的建筑物来组成画面结构。

无论是人或物的造型上,乔托在创作中都是重视从现实中提炼。他在形象的设计与感受的表达上注重人性的视角,关切现实的感受。他的表现宗教题材的作品并非像他之前画家的作品那样高高在上,而是贴近现实生活、贴近人间情感、贴近“市民”关切,深具人文精神。

对透视的关注与实践

乔托以人文主义的精神来理解圣经题材,用现实中的感受来表现宗教内容。为了表现场景的真实感,他不仅在空间方面做了诸多探索,而且在透视关系的问题中作了很多努力。

佛罗伦萨圣十字大教堂巴尔迪礼拜堂的壁画《捐弃财产》中,乔托有意将画中的建筑物处理成倾斜的。因为这幅壁画作品是绘在较高的墙面,观赏者站在地面需要抬头仰望观看作品。画中的建筑物在这个视角中显得合理贴切。乔托利用透视关系将壁画作品与其所在的建筑物结构合理结合,让观赏者身临其境。

现藏于佛罗伦萨圣十字大教堂巴隆切里家族礼拜堂的木板丹培拉作品《巴隆切里五联画》(又名《圣母加冕》)。此作共有5个部分,中间作品是表现耶稣为圣母玛利亚加冕的场景,其左右各两幅画面中的人物紧凑有序,前排是跪在地上奏乐的天使,之后是数排头顶金环排列有序的圣人。他们神情庄严,目光都投向中屏的加冕场面。画中人物形象具体、生动、互不相同,又不失整体与和谐。此作在大场景、多人物的描绘上可以说是成功表现出了整体的气氛和宏大的感受,在透视方法的运用上似乎与传统中国画中常见的散点透视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乔托在透视方面并没有掌握系统科学的知识,但是他的研究与实践在当时绘画界是史无前例的。他力图通过画面结构、观注视角、空间关系、透视运用的处理等等方面的探索表现更加接近人间、更加真实的感受,为后世画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在欧洲美术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乔托用他的绘画实践表达他的感受,传达人文主义精神,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先驱。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