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马海方:京都风韵的记录者

2015年02月04日 10:31:00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马海方,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院中国画系,师从卢沉、姚有多、刘渤舒诸先生。中国美协会员,荣宝斋画院教授,荣宝斋签约画家,北京文史馆馆员,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席。

马海方以没骨入画,适度勾线,在强调造型准确的基础上对人物作适度夸张,且设色巧拙明亮,不拘一格,在继承传统水墨的同时巧妙融入西画的一些技法, 使之 极具观赏性与时代审美,形成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他几十年如一日,一直致力于京味艺术的收集、整理、发掘。大量写生,勤奋创作,绘画题材由点到面,由浅入 深,不间断地充实、发展、提高,作品涵盖老北京风情习俗之方方面面,笔精墨妙,引人入胜,风格独特,影响广泛。 1990年获首届中国风俗大赛金奖,世界华人美术大展银奖,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等,入选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美展,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香港心源出版社,福建美术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 出版个人画集多部。

马海方 搜山之前

他自小生活在京城,对"老"北 京的感受颇深。他用平凡人的眼睛观看京城,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其作品主要取材于老北京的市井小人物,反映淳朴的民风民俗,富有浓厚的京韵京味。作品 特点是书画同根,老北京味儿十足的街景小民旁,通常有几行行书小文,物象色彩鲜艳形象,行书潇洒不羁。多次在国内外举办大型个人展览,深受海内外艺术机构 及其他各界人士的赞誉,大量作品被收藏。

马海方的画所以有如此好的效应,大概是画家把注意离集中到了一个“情”字的原因吧!画面上那些为生活奔忙的普通劳动者,他们有剃头的、顶缸耍杂的、拉洋车 的、说书的、唱大鼓的、卖糖葫芦的、修车的、掌鞋的、磨剪子的,千姿百态。这些人物形象的一个手势,一挺脖子,一扬脑袋,无不透露出北京小胡同里普通人的 风采和神韵。有人形容马海方的画是从小胡同里飘来的京味十足的清唱,令人耳目一新,给画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不无道理。因为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老 百姓都一致称赞马海方画的地道。一位长期生活在北京的外国朋友,称赞马海方的画格外新鲜,真实的展现了北京普通人的生活风貌。罗马尼亚驻华使馆还为马海方 的画在使馆开了专题讲座。美国大使馆特别邀请马海方在使馆大厅里举办了个人画展。

除了一个“情”字,与努力也是分不开的,从艺几十年来,马海方一直致力于京味艺术的收集、整理、发掘。他用自己的眼睛观看北京,形成了特定的视角。他憨 厚、沉静,似乎不多想事,寡言淡定,可他的悟性都在画里,随身携带的速写本记录了他的所见和所想。只要有时间,他就掏出速写本记下当下发生的情景。原来早 在青年求学期间,就养成了速写本不离手的习惯,由此打开了他在生活面前的窗,同生活“对话”。他画插图、连环画,锻炼了造型与构图能力。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找寻题材,使他的中国画有了更丰富的内容与个人风格。细观他的画,大都是画北京生活,从婚丧、庙会、杂耍、洋车直到卖药、剃头、磨刀、小吃、下棋、遛鸟……除了单幅画,还有洋洋大观的二十多米长卷,至于哪些是“老”北京,哪些是“新”北京,看了也不甚了然。喜欢的人说,马海方的画京味十足,年轻人觉得新鲜喜欢看,老年人觉得亲切,过瘾。也有人皱皱眉头,觉得时至今日,那些把脑瓜推光成“豆绿翠”的老头总不及穿时装的年轻姑娘动人。

然而,真正的艺术创作是十分艰苦的,即使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孕育,即使有那些涌到笔尖上来的场景和人物,画起来也并非一挥而就。他一幅副、一张张不停的画,一直画到满意为止。有时一口气画10张、20张、 甚至几十张,也挑不出一张满意的来。他深有体会的说,艺术创作不仅需要才能,需要调动所有的艺术积累和技法,更需要毅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所以他执着的追 求,他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汗水会有一分收获,马海方终于成功了,辛苦的汗水、执着的追求,得到了丰厚的报答。从1990年以来,短短的几年里,马海方的作品在全国性的大展大赛中连续获奖8次,其中获大奖、金奖7次,特别是他的《古都风情》、《北京风情》、《旧京人物》等作品,受到广泛的好评。

在荣誉面前,马海方没有满足,没有陶醉。他清楚的懂得艺术没有止境,只有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思考艺术发展的走向,抓住生活中最本质、最富有表现力的东西,才能拿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好作品,艺术才有深度。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