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郭有河的创作感想:画由心生

2014年11月20日 09:40:12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去年11月,法国(卢浮宫)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人来人往,四幅中国水墨画前人头攒动。作者就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郭有河。

卢浮宫这次展览对于郭有河来说,是一次让国画走出国门的机会。此前,他也曾经多次把中国的水墨丹青展现在国际舞台上,包括去年3月的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还有他在新加坡居住时参加的艺术活动。在经历广泛的中外交流之后,他深切体会到:中西方的绘画虽然都是写实的,但是在表现形式上,中国画注重笔墨,西方画擅长色彩,风格迥异。

如果说中国画家善于用笔墨写实,郭有河则善于用笔墨画“心”,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由此“画由心生”。

在《吴衣带风》这幅画作中,吴道子的身形用淡墨侧笔而画,衣袂顿时飘逸灵动起来,再用细致的笔触勾画出双手和面部,主人翁的表情因专心作画而有些夸张,左手屈曲僵硬,右手稳握毛笔,一个下笔如风雷的吴道子跃然纸上。正是因为琢磨了画中人物的内心,郭有河才能把一个挥毫自如的吴道子呈现给观者。

创作高度投入时,郭有河常常把自己融入画中。他说,在创作《面壁图》时,仿佛自己就是面壁的达摩,冥冥之中在与师祖对话,而后思过和自省。达摩没有唯一的形象,不同时期的不同画家对达摩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他的眼中,达摩就是一位在一炷香前,双目紧闭,低头凝思的智者。

郭有河在创作的道路上,尤其是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在创作《佛说》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他突然发现自己画不下去了,因为“画面不够生动”。虽然讲解佛经的释迦牟尼和神情各异的一众罗汉均已跃然纸上,但是郭有河总觉得释迦牟尼的特点不够鲜明,“仿佛缺了点什么”。认真揣摩之后:他大胆泼墨,让远处的山石和白云都现出佛陀面相,寓意世间万物都在聆听佛经圣典,天下一片祥和宁静。由此,郭有河首创了“山石观”和“云中现”这一画法。这幅画作最终历时两年才得以完成,并被刊登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的《文化月刊》2014年9月中旬刊。

在创作的道路上,郭有河牢记著名画家李可染的一句话“潦草不可恕”。这句话就像警钟一样,时刻提醒着他要脚踏实地,注重一笔一划的细节。

郭有河,1963年生于河北省唐山市,曾任教于唐山市艺术学校。199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2004年就读于北京画院高级研修班。2009年他被唐山书画院聘请为画院院士;2014年被新加坡美术总会聘请为海外名誉顾问,同年被北京国宝书画院聘请为副院长。

郭有河创作题材广泛,除文人雅士外,他的作品主题还涵盖了仕女、当代人物、山水花鸟等等。

郭有河说,画画是每天的功课,否则就好似听到神灵在训斥自己懒惰一般。如果某天因事无法作画,他也要站在自己的画作前,思考如何做出改进。

郭有河热爱佛学,每次回到家中,他都要播放佛教音乐,并焚上一炷香,使自己静下心来思考和作画。“只有佛教音乐能入耳,其他音乐都不行,太躁。”妻子王引是他创作道路上的忠实伙伴,每当郭有河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她常常守望在身旁,沏茶倒水,永远让茶水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浓度。王引已经皈依佛教,她的座右铭是“种智慧根,生慈悲心,结欢喜果”。她是郭有河生活上的贤内助,也是他事业上的好帮手,郭有河所有的画展和活动都由她一手操办。妻子如此辛劳,就是为了给丈夫提供一个潜心创作的幽雅环境,郭有河的绘画灵感才能如泉涌一般,丝丝不断。

如今,郭有河已经在北京、唐山和佛山三地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每天都会抽出时间与其他画家和国画爱好者进行交流。他说,交流使我获得新的创作灵感,也使我在“孤独”的创作过程中有无数的好友相伴。

郭有河说,他目前最担心的是国画在国外的地位。“中国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但是国外的画展都被西方的油画占领了,几乎看不到中国画。中国绘画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民族特色,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把中国优秀的作品介绍到国外去,让世界看到中国绘画的博大精深。”

让国画走出去是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正能量”,而且也是自己此生的重要使命,他说。

郭有河说,国画还远离国际艺术舞台的中心,但只要我们殚精竭虑,以最大的热情四处弘扬中国的国粹,中国绘画走向世界将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