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墨含质朴舒奇势 骨韵互济气相生

——北京画院书法家高信峰书法研究

张顺兵/文
2014年11月14日 11:46:44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与信峰先生之交淡如水。尊其为人,乐其书艺。其人存厚朴而不戚富贵;其书具风骨而灵动有韵。余学书道,深慕信峰先生书法、为人而取其长,“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今有所心得,聊与更多书学同道分享。

一、信峰先生学书有三种态度,或说三个境界

第一要碑帖兼容,师古能化。

信峰先生1958年2月14日,生于河北邢台南和的高庄村。先天带着燕赵人的勤奋刻苦。1976年实行全国高考,成绩优异,却因家庭成分等原因未能如愿,年底,戎装入伍。历练出军人的踏实、严谨。

信峰先生学书立传统经典为法,以古人名碑为圭臬。“追汉魏碑求其活,攻晋唐帖求其拙”。在博大的中华书法艺术海洋中,搏游冲浪寻找适合自己的洲屿。钟情碑学的浑厚古拙,而不放弃帖学的空灵秀美。一腿伸向“北碑”,一腿伸向“南帖”。临池不辍,往来几十寒暑。他讲究摹写古碑要用帖学精到、空灵、秀美等笔法,求其自然、灵动为其活;临帖要用写碑扎实、古朴、沉着、严谨笔法,求其大气、端庄为拙。结构间架到位,而且章法行气亦要追神。用笔墨写出汉魏刻石雄强高峻,浑遒朴茂的气韵。

用信峰先生的话说,“邯郸学步”的事与愿违,一定是自己原来的步子没学踏实。有了这个理念,再赴“邯郸”,不论是学猫步,还是马步,都可以成为有益的成分,且不失其本。

第二要化古通今,形神兼备。

信峰虽忠实汉魏古碑,以扎实的功力“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反反复复,也就是美学所说的熟后生,生后熟的阶段递进。但论其书法创作却绝非泥古的刻板。他常说的一句话,“做人要老实,作书需灵澈”。在他眼中,临摹的基本功,如同兵法和阵法的训练,但真正上战场则不可以纸上谈兵,死搬教条。信峰先生的创作,注重将古人特定时代、特定工具下的特殊笔法和特殊效果解析转化为当今的创作手法,参古碑而能“透过刀痕看笔痕”,得其髓,取其神,而舒其意,为避其汉碑呆、弃其滞谨。他大量的临写《兰亭序》、《祭侄稿》、《韭花帖》、《书谱》等晋唐法帖。用他的话说“写碑要活,临帖要拙”。胸有成竹,贯通行韵,气势盛大,而笔致精活,遂得形神兼备的视觉审美。

第三要博采众长,近趋神化。

信峰先生20世纪80年代初始随诗人、书法家肖劳先生研习诗文格律;同时拜书画名家董寿平先生为师,学习书画创作与鉴定。经二位大师点拨,渐悟书法真谛。遂再次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书法视野拓展到更多的领域,上承甲骨、籀篆、汉隶,下接魏晋以下的楷行草各体,遍通历代经典大家名作及民间出土简牍、碑碣、墓志、抄经等,融会贯通,复求其精。

1992年,信峰先生调入北京画院,主抓教育培训工作兼画院的书写任务。在优越环境中如鱼得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致力于书法研究,书艺与日精进。而更为可贵的是,在多年组织书画教育的过程中,他邀请全国的书画大家、各大画院、名校的一线的教授、理论家以及众多学员交成了朋友,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互论书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信峰先生与我交流过一个观点,“学习书法一定要放低身段,千万不要自诩当老师、当前辈,而固步自封。看上去资历比自己浅的人,也许偶然一句话可能让你醍醐灌顶”。信峰先生为人正直、谦虚好学,不耻下问,在深厚博达的基础上转益多师,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近年来,信峰先生的书法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生活中的他平易近人,但对那些不学无术,只是有了点钱、有了点权就想指手画脚的人从来不屑。从不为吃那些人的一顿饭而耽误自己一分钟的时间,从不为挣那些人可观的润笔费而损失一点自尊。信峰先生总是拨开功利所驱,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自由、洁净的空间,保持一身傲骨而从不迷失自我。作为书家、学者,其为人如此,为书亦然。

二、信峰先生书法创作的美学取向和风格特点

谈及信峰先生的书法特点,在书法圈里众所周知,他是一位能够实现硬朗与萧散相糅合的笔墨高手。可以“追汉、魏碑之古而求其活;攻晋、唐帖之精而求其拙”。而“活”自何得,“拙”于何来。则非与信峰先生交游书法田园者莫能道也。余择其一二浅识,虽难穷其道,唯聊以众多学书者有所裨益。

一是实现以正为基的黑白平衡,矛盾统一。

艺术之美往往在矛盾中诞生。信峰书法是在三种“矛盾”中绽现其独特之美。其追求汉魏之古拙,而求其活,为第一种矛盾;攻晋唐灵秀之精神而求其拙,为第二矛盾;兼学碑贴,而自成一家,此为第三对矛盾。

柳公权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信峰先生书法首先是以“正”为基准,融刚强与柔韧为一体,从而达到筋骨兼备。探其根本,则出于碑帖结合之妙。碑帖结合是书法家常常论及的书学路径,然碑之浑朴、厚重,帖之圆润、秀逸,二者实为相互矛盾的两种书法风格,真正做到自然相融实非易事。信峰先生书法,以汉、魏碑刻风骨为核心体势,融参晋、唐法帖意韵情趣,浸润书卷,荡尽风情。观信峰先生作书,疾徐转换,提按顿挫,以深厚的功力驾笔驭墨,一气呵成。应该说,在同一个行笔过程中,笔法的急缓、轻重、虚实得到了恰当的安排,法与意、气与韵,皆现于刚强与舒荡的笔法之间。而形成这种完美“碑帖融合”视觉表现的关键,在于自然而生的飞白。一字之中如此,一篇之中亦然。通过黑白布局的平衡运筹,虚实之间,浑厚与灵秀达到了自然融合,相得益彰,跃然纸上。

二是实现以气助势的骨韵互济,动静相生。

南朝王僧虔《笔意赞》中云,“书之妙道,形质次之,神采为上”。信峰先生书法风格非有剑拔弩张之躁气,但笔畅势阔,劲洁朗健,皆由气韵而生,神采通冠全篇。

我曾以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词的文采而比信峰先生的作书神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起笔平淡,自然和谐;“兴尽晚回舟,意兴递进;“误入藕花深处”,顺势承接,纵笔铺陈;“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急转缓收,率意舒张,言(笔)虽尽而意未穷。信峰先生书法,宏观上是豪放的腾挪气象;细视笔法则婉约而富韵味,尤其收笔更有神来之趣,使得满篇风韵十足。

三、信峰先生作书,悟其笔势实为内在气韵之外延

一是旷达体态中由隽秀细腻之“渐变”而生的温润美。当代美术界最常用的手法便是从渐变中实现柔和自然的效果。信峰先生运笔作书略带颤转,使笔法的微妙之处墨泽丰润,而无躁气。

二是峻绝体势中以神来舒荡之“使转”而生的节奏美。信峰先生惯用长锋羊毫,以此书写魏碑为体的书作让人不可想象。而信峰先生则驭之自如,善以此器实现比一般毛笔更为丰富的提按变化和节奏韵律。在信峰先生看来,书法的韵律变化如同音乐,变化的和弦数量将决定声音的优美程度。

余与信峰先生交游书学,而略有心得,谨记上述,以作浅谈;然信峰先生之书道,原非此尽,更待其艺术之树,枝叶常青,花香千里。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