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道之所行

——高信峰先生的书艺修持

马明宸/文
2014年11月14日 11:43:57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宋代文学家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提出了:“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的观点,他认为文章是气形成的,不可能通过学习掌握,要通过涵养才能得到,这在后来的美学理论中影响甚广,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基本精神。中国传统艺术有其特殊的传承与创作机制,也有其特殊的文化根脉。在初期的学习阶段强调技法的学习,真正的成熟则是靠技法之外的胸襟气度、学养性灵的提升来达到的。中国的书画艺术、文学艺术最后都与人的综合修为、性灵感悟、人生境界合一。所以从孟子的“养气”之说到陆游的“功夫在诗外”乃至王羲之的“书剑同法”等等。中国艺术到了最后都要转向人生的“养”。何谓“养”?就是从对于艺术本身的追求转向对于自身人格的完善与修炼。放弃所有外在的目的,把人自身作为根本,无复他求的时候,才会有真性情出现,也才会有真正的艺术。这才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本体。

高信峰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书法家,他在读帖临池中得到的不仅仅是技巧功夫,更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感悟。他把这种感悟践行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之中,进业修身、从容中道。高先生早年即有志于绘事,未料路途多变。1976年全国恢復高考时考入高等学府,却因出身问题不能入读,后投笔从戎。十六载军旅生涯养得一身浩然气。书画作品在全国、全军多次参展并获奖。1992年从部队转入人文荟萃的北京画院,主抓全国的招生、教学、交流、展览等。还为北京画院院藏的古籍丛书、中外图册题写书名。有幸流览了大量的名碑、法帖、石刻、印稿、手札等,得遍观法书、博阅古籍、求教耆宿硕儒,含英咀华、积蓄沉淀又养得一股君子风。199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后,名声鹊起于京华书坛。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多年的歷练使他又养得了一颗平常心,待人接物没有架子,不故做高深,与之晤谈,如坐春风。多变的命运还使他获得了一个仁者之忍、乐观洞达的心态,幽默超然,时出奇语。他常书写以日常的工作感怀、为人处事为内容的自撰联句“有诗好说,无画不谈”、“读书偶有会心处,作画常无得意时”、“古碑新卷眼前事,剩墨旧毫身后名”……足见其学养及修为。画院有重大活动时,每每书写请柬、邀请函、首长的座次桌签、贺信等章牍文函,就画院的红白事婚贴、贺语、花篮;挽幛、挽联、花圈等均由高信峰为之。大书法家干刀笔吏的活,本以为可惜了他的书艺,他却坦然理纸,从容挥毫,如同创作。问之,一笑曰“养性”。

呜唿,何为艺?不以其为目的自鸣风雅,也不以此为生存手段干求名利,则必不为其所累。此时真性童心自现,发而为书,必有可观。高信峰书如其人:榜书有枯藤老树之苍劲,金戈铁马,天风海雨之气势;行草有白云野鹤之閒逸;楷书遒丽俊美,逸态静娴,洞达疏朗,端庄质劲而姿妍;书稿、手札有寒潭落花、有意无意之自然。

高信峰先生在追求“碑帖之间”的一种书体感悟到:“临帖要拙,写碑要活”。二者嫁接,谈何容易。但他一直在不懈的、努力着……金石风、书卷气,纯乎高君其人,吾不辩书也、人也?纯然道之所行。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