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别致山水 别样情怀

——冯春明和他的民居山水画

2014年10月11日 15:42:50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画家冯春明艺术专栏  

见到冯春明先生,是在北京松梅斋的画室里,其爽朗的声音一如爽朗的天气,令人为之一振。一身灰色西装,一脸笑意,这让我瞬间有些惊讶,他真的是从事传统中国画,且主攻山水吗?他浑身上下散发的现代感究竟会给他的山水画创作带来哪些个性和特色呢?心中的好奇让我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冯春明先生的创作及其人生历程。

写意民居 风韵别致

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冯春明尤其擅长中国古典建筑的创作,因此在其作品中,亭台楼榭,老院古宅,茅屋瓦舍,小桥流水都是主要的表现对象。这样的创作方向,也是和他的个人经历有所关联。

冯春明自小热爱绘画,就算在内蒙古兵团时期条件艰苦也仍然坚持练习人物、风景的速写。回到北京后,他开始学习中国画的创作,曾经画过花鸟,之后考取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在那里,专业的学习,让他对建筑的结构、比例、透视以及与环境的关系都有所研究,也颇有心得;因此,在后来的中国画创作中,冯春明将所学的环境设计的专业知识加以融合,渐渐形成了以古代民居为主的创作方向,并在日积月累的创作中摸索出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

仔细品鉴冯春明先生的作品,给我留下的突出印象是色彩的运用较传统山水画有所不同:传统山水给人的印象比较清淡,而冯春明的色彩运用相对浓烈,视觉表现力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但是又保留着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和韵味。比如,云南系列中,蓝色就比较鲜亮,其中点缀着黄绿色,让人感觉到勃勃生机。而在江南水乡的系列作品当中,经常可以看到粉红桃花,黄色枝蔓,绿色阔叶等出现在黑瓦白墙的水乡古镇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观赏效果:既表现出古镇的风韵,又平添了几分生命活力,如梦似幻,令人神往。在他早期的作品当中,荷花也是画的别有特色。一片写意的墨色荷叶,浓淡相宜;一枝鲜艳的红莲随风摆动,色彩对比强烈,让人感受到红莲一种独特的风姿,不禁联想到诗句中描写的意境:雨过天晴阴云散,且看红莲出瑶池。

我非常喜欢《月是故乡明》这幅作品。错落别致的江南房屋,依山傍水;小桥流水之下,渔舟唱晚;前景中丰盈的灌木,远景中嶙峋的高树,还有那盘旋在空中的乌鹊......其构图严密紧致,疏密有度,这样的画面,让人想起郑板桥的诗句:寂寂柴门秋水阔,乱鸦揉碎夕阳天。画面中有动有静,凸显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之美,令人不忍移目。

中国的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中国画的造型,不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一直主张“以意立象”,而不是自然物象的完全模拟。这里的“意”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物象的内在规律和生命力;二是指画家的主观感受和情思。用这种“意”去“立象”,必然包含着主观与客观的因素。这里的“象”既有客观的“形”,也有主观的“象”。所以,由客观的“形”变为主观的“象”这当中有一个加工改造过程,即是意象造型的过程。山水画意象造型的核心就是对自然景物形神的总体把握。

为了掌握自然景物的形神, 冯春明非常勤奋地外出采风写生。从西双版纳,水乡乌镇,再到平遥古城,新疆戈壁,每到一地,冯春明都会掏出速写本,将眼中的风景用钢笔或铅笔画下来。他非常喜欢齐白石说过的“过眼万物”,也就是画家要多看,要多体验生活,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为此,冯春明不遗余力进行采风写生,每年都要去几个地方进行实地写生。他很少用相机拍照的方式来记录景物,他说他习惯于用笔画下来,这样实际上相当于一次基础创作;景物的纹理、疏密、透视关系在现场写生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分析和梳理,这样景物会记得比较牢靠,每一笔都好像刻在心里,印象非常深,以至于后期进行创作时,都可以拿起画笔一气呵成。

作画的过程对于冯春明来说,是一种脱尘入境的过程。作画时,冯春明一贯聚精会神,仿佛进入并停留在一个另类空间,对外界的一切都浑然不觉,经常会忽略身外的人和事,当结束绘画的时候才回到现实。他曾经在作画时烧干过水壶,也曾常常忘记了午饭和晚饭。

冯春明认为好的艺术作品一定要有个性,他也在不停地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每次画完,他都要挂在墙上,隔三差五来观看,寻找出不足之处以供之后的创作进行提高完善。他非常推崇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黄宾虹说的“墨无一分滞,线无一寸直”,冯春明都牢记在心,反复揣摩。而黄宾虹对意象造型核心内容精辟的论述,也成为冯春明创作中自我鞭策的方向。黄宾虹曾说:“画有三:一、绝似物象,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于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鱼目混珠,亦欺世盗名之画;三、唯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 其实黄宾虹这番话不仅对画家有警醒作用,对于画作的鉴赏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技法成熟之后,画家比拼的是个人的艺术修为和境界,这也是意象造型中的主观因素,也是体现画品价值的关键因素。冯春明说过,创作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突出个性、形成自我风格的过程,实际上是需要自己一个人来完成的,也是一个非常寂寞的过程。冯春明喜欢古诗词,有的时候,他的创作灵感就来自于古诗。“扁舟一叶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在反复品味这句诗之后,他将黄色的树叶作为背景加入到了他水墨江南的创作之中,别有一番独特韵致。冯春明有意涉猎其他的艺术形式来提升绘画的功力。他喜欢唱京剧,他觉得作为四大国粹之一的京剧,其服装和人物造型上运用的色彩,对绘画来说都可以有所借鉴。他说艺术都是相通的,只要有一颗艺术之心,到处都可以发现美。

民居写意 山水情怀

有人说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实质上是一部“观看”的历史。观看的方式变了,笔墨会随之改变;笔墨改变的根本原因只在于观看方式的改变。这些我很认同。画家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的审美注定了他观看方式的不同,从而所体现出的笔墨精神也就不同。有人喜欢大江东去的气势非凡,有人喜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萧瑟;江山多娇与山水空蒙,是不同的观看方式所得到的不同的人生体验,无论是崇高还是优雅,都是一种感知与精神。从这个意义讲,一部山水绘画史就是一部思想精神史,山水就是用画笔写就的精神。

在山水画的历史长河中,在现代山水画的创作中,有特色的民居古镇的山水画并不多见,冯春明也在色彩和笔法的探索中不断推陈出新,让自己的山水作品不断受到肯定。他的作品曾入选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国家级文化艺术单位主办的全国美术大展,并分别在中国美术馆、东方美术馆、国家艺术品展览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各大场馆中展出。1993年冯春明的作品《古都遗貌》获全国“耀华杯”书画大展金奖;1994年《田园风貌》获全国“民族杯”书画展银奖;1995年获“世界和平画展”优秀奖;同年十月获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协会授予的“当代优秀书画艺术家”称号。

冯春明创作的民居古镇、茅屋瓦舍、小桥流水的画作,恍如梦境,陌生却又感觉熟悉,让人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在现实和画境中徘徊流连。有人说,现代的山水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已脱离了文人情怀,更倾向于大众文化,快餐文化。但是冯春明一直强调,创作是画家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不应该受到不必要的干扰。浮躁亦或是沉静,其实在画家的作品中很容易发现的。这么多年来,冯春明的默默坚持也体现在他的作品风格中,他的画作,既有田园野趣之幽雅,也有古城古貌之风韵。而我个人认为他的作品对于现世有着特殊的意义。

首先,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喧嚣都市,受累于复杂人际是是非非的现代城市人群,冯春明的画作满足了人们心中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人们辛辛苦苦梦寐以求的不是钢筋水泥建构的牢笼,而是一种依山傍水、天人合一的恬淡生活。而看他的作品,像是世外桃源,又宛如一帘幽梦,令人无限向往。在都市,很多人纠结于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楼价飞涨;富人宁愿在乡村搭建别墅以期更加接近自然从而缓解城市生活带来的压力;可以说,冯春明笔下的青砖碧瓦、小桥流水、泛舟江河、山青水秀的古镇民居,恰恰画出了都市人心中的理想家园,更破解了都市人心中的迷茫,点出了理想的人居状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只有那样才美丽、舒适,让身心可以放松下来。由此看来,不是田园经济成就了山水意境,反是都市经济成就了山水意境。

其次,冯春明的民居山水画对于研究建筑美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都知道,城市化的进程让很多有特色的民居古镇渐渐消失,这些消失的建筑艺术品也许我们也只能是在画里看到,在照片中寻觅。冯春明写意的民居山水画,不同于照片,而是“遗貌取意”的艺术提炼,对于理解古典建筑和自然的和谐共存之道、古代建筑的奇妙智慧更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创作民居山水画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古典建筑致敬的一个过程,由此看来冯春明在民居山水的立意上有着丰厚的人文内涵,探索的仍然是中国文化最为古远的一个命题:天人合一。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