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发古意而辟新境

陈世君抽象艺术浅论

翁家若/文
2014年09月28日 10:24:53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陈世君,1964年出生,浙江台州人。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从事书法及微雕学习创作,至今已30余年,作品曾多次见于国内外大小展览及媒体报道。然而陈世君并不安分于单纯的书法创作,自新世纪初,他在抽象艺术领域开始了对当代艺术的探索。无论是书法还是当代语境下的抽象艺术,现实生活的精神切面和陈世君的抽象艺术创作之间关系紧密,试图在艺术创作中寻找一种与日常经验里“无序的精神停顿”之间的有效联系,这也使得陈世君的抽象摄影及绘画作品有了一分玄学式、“禅”与“道”的古朴气质和独特的东方文化质感。

1.从书法到抽象艺术

陈世君书法远宗魏晋,近学宋明,师承清晰,即用心经营章法,也不乏大开大合、纵逸狂放的性情之作,长达30多年的书法创作锻炼了他对“线条”的操纵能力,这对他的抽象艺术创作无疑大有裨益。

陈世君平日里最喜在微醉状态下狂逸行草作为消遣,运笔任凭“兴之所至”,这种半收半张的笔墨情绪也体现在了他的抽象艺术实践上,毕竟“抽空意象”需要十足的信心,排除了结构、符号、主义等框架的束缚,陈世君的艺术作品是直指内心的,作为“心”与“物”、精神世界与现实处境之间对话沟通的纽带,其艺术创作过程可以被看作是对本体精神处境的诗意再现,笔墨之外的高韵,自然的妙境,不事雕琢,随心任性。由“物”到“心”,由“具象”到“抽象”,也是陈世君自我探寻、明心见性的修行之路。

2.陈世君抽象摄影

陈世君的抽象摄影作品不难让人想起另外一位艺术家——格哈特·里希特(Gerhard Richter),里希特的“照片绘画/照片现实主义”(Photo Painting/ Photorealism)主张“不带有任何情感的影像作品”,摒弃意识形态的限制和概念的重复,试图找寻一种模糊、不确定却又持久、永恒的画面状态,这无疑跟陈世君的抽象摄影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陈世君在进行抽象摄影创作的初期也从未听说过里氏大名,其抽象摄影纯属无意为之,这些气贯神随的即兴之作,烂漫自然,生机无限,有着脱缰不羁之趣,极具气势。这些瞬间的切片,从具象到抽象,让个体从日常经验中抽离,是一个偶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视觉机会和感官体验的产生过程。陈世君的抽象摄影有着一种若即若离、处于“阈限”(Liminality)式灰色地带的艺术张力。在仪式感日益消失、神像日益坍塌的今天,陈世君的抽象摄影试图寻找可以将具体形象再次释放的出口,获得一种新的艺术的“光晕”(Aura)。如“失象”系列、“无中生有”系列、“光影大写意”等等,天地生生不息,云雾、风雨、光影赋予陈世君摄影作品动态的自然神韵,造成一种辽阔茫远的距离感,这可以被当作是一种当代摄影对中国早期摄影探索“气韵”(郎静山、汪芜)的延续,这种尝试也开启了他在抽象绘画上的探索之路。

3.陈世君抽象画

陈世君的抽象画创作无疑是真诚的,虽然常常是微醉状态下的信手之作,但他将画面作为“心”之明证,“抒胸中结滞”。画笔牵住了个体精神的线头,如骋笔疾草,顺势而下,笔意与情致相生相印,时而如古木结藤,扰而不繁;时而则清秀挺拔,颇富天真意趣,变化皆在微毫之间。如,2011年6月即兴之作《无序-2011.6》,舒卷自如,连绵得体,错落掩映,收放合度;2011年7月所作《心印-2011.7》,隐秘沉厚,厚重中又杂有飘逸之姿,毫发见笔,丝丝不苟;2013年初春在烦躁状态下所作《湿度-2013初春》,画面整体迟重如凝,而宽疏之间则颇显清约婉转的南方气韵。

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30多年的语境下,中国抽象艺术已经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向中借用”、“向西挪用”的倾向,对“热抽象”、“冷抽象”等西方概念的简单挪用,对“主义”的叠加,对东方文化符号的捆绑式销售,使得不少艺术评论家和文化研究学者开始质疑中国抽象艺术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之下存在的价值。让人欣喜的是,陈世君的抽象艺术创作是被排除在当代艺术的叙事场域之外的,这种非功利的近乎自娱自乐“隐逸”式的创作态度,以个人为单位,从微观的角度,汲取了书法创作收放从容的情致,“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发古意而辟新境,抽丝剥茧、笔风四逸,点化情性,转为形质。这种介乎于“精神”与“现实”之间的创作实践,赋予了陈世君艺术作品的一种介乎于浓重与佻达之间的朴雅气韵。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