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吴山明的水墨实验

2014年05月26日 11:15:37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1997年,吴山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的“意笔人物画展”,以独特的画风,震动画坛。

17年后,2014年5月,执教50年,从艺60年的吴山明再次回到中国美术馆,这一次,他想诉说的是——重返单纯。

整整60年,吴山明在浙派人物画、浙派水墨画中如何沉浸,又如何出走?

上世纪80年代,他另辟蹊径,经历了怎样高强度的反复实验? 90年代,又如何继续在宿墨和意笔的道路上另辟蹊径,打磨自己?

这个展览里,都能找到答案。

追问——200余件精选作品揭开笔墨之谜

本次展览,意在展现吴山明先生多年以来在中国人物画方面的探索——

从早期坚实的造型技巧和写生能力,到后来深入生活、发掘传统、适当吸收外来艺术营养方面叩开绘画革新之门,再到如今注重当下与日常的生活实录与模拟,以“人物之鲜活,笔墨之灵动”解放创作题材,写平实质朴人性之美和清虚简淡之自由意趣。

而自山明先生1964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已是整整50个年头,展览同时也是向这艺术教育史上难得的教育历程致敬。

200余件精选作品,将以体素照神、笔迹墨痕、淡者愈真三个单元呈现。

主展区“体素照神”,由“香格里拉”大型人物画、“民国人物”、“论道者”、“宿墨笔谈”和历次游历采风手稿组成。

“香格里拉”,是画家最爱误入的桃花源,画家用他最擅长的笔法处处做标记:在小孩的鬓角上,在阿姐羞涩的右肩上,在大叔宽阔的棉衣上,在远处的一抹雪山上……武陵捕鱼人的小心思,画家乐此不疲。

“民国人物”,一方面是气节和傲骨对于水墨天然亲和力的表达,另一方面是画家对上个世纪的抓取,附体,伴随,作为时代的镜子。

“论道者”则保存了画家总体的追问之姿:笔墨之道、为师之道、行路之道;在路上,一辈子,七十之后,仍能通过巨幅的《论道者》对整体发问,画家的初心得以保藏。

“宿墨笔谈”,是希望在这个单元,最大程度地解开吴山明的笔墨之谜,呈现出他的笔墨语言和语法。这个研究单元体现的是一个画家的超凡功力,从他的笔墨中发展出一种异常不易的语言。

历次重要的漫游、采风、写生的过程,则是一个画家如何进入生活,如何在与生活的激荡之中获得他艺术的生机和生意,如何鲜活体验和捕捉生活的呈现。

这次展览,亦是吴山明从坐而论道重新回到问道的过程。不断的论道而问道,回溯而创新,探索而实验,吴山明立足天地而舒展,回眸渺远沧桑而期许迹象之外、来日宽阔而方长。

吴山明以自己的个案,再次向画坛证明,中国画不仅是一门传统艺术,更是一门实验艺术,中国的传统笔墨没有被穷尽。

宿墨——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在吴山明先生进京展筹备座谈会上,着名美术史论家范景中先生情不自禁反复发问:其中甘苦,谁能得知?

有心之人,循着蛛丝马迹,能一暼那出入于深渊的画家背影。范景中先生的感慨令人感动,但是更多是一种深重的危机感,他的情不自禁,似在对年轻一辈人有所言说:年轻人!停留在这漫漫长路的,都是节日!

在路上,甘于斯,苦于斯;在路上,即是生之节日——范景中先生,是在和画家的作品对谈。

吴山明先生心心念念此次谈话已久:自1997年在京展览之后,几十年来不停琢磨并更大地启开这个“宿墨”的事,积累了一批画,也有许多心得,很想跟大家交流交流。

这便是在路上之人的急切与迟疑:面对变动不居的象,面对艺术史上的各种传说,尽是急切;当终于跃出深渊,要向旁人诉说什么时,却是“琵琶声停欲语迟”。

这同时也是画家自我的认定。他那总是聚焦远处的眼睛,倘使20年、甚至30年果真如一日,这是他期待分享年轻后辈的最大秘密与财富。这也是范景中先生反复的感慨所在:年轻人,认不得这甘苦,总是过于急切。

但这当中对于画家来说又是多么充实!高原人、民国风度、才女、少女、论道者……

艺术史是历代画家们寻找荣誉的圣地,也是最见功力的地方。在这一决高下的荣誉之地,我们的画家拿出的,是“四两拨千斤”的淡宿墨。

宿墨本黑,画家于极黑中开辟出淡意境,深得水之妙用;就像潘天寿先生扩大了花鸟绘画的意境,画家在此所面对的,也是艺术史课题;在这里,事情做掉一件是一件;在这里,画家同浓宿墨黄宾虹做了邻居,偶尔叩门做客。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多年以前庄子抛出这句话,他也是在同我们的画家聊天。

甘苦自知。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