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绘画世界中的现实与梦境

2014年04月08日 11:24:23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横尾忠则是着名的设计师、插画家,并在年轻时与着名作家三岛由纪夫以及着名电影监督大岛渚等有着长期默契的合作,这也让他的人生定位颇具传奇色彩。他不仅仅是插画设计师,也是一个舞台演员,在1980年之后又以画家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多面性的艺术风格,让他不仅仅被誉为日本的安迪·沃霍尔,更是具有国际性的日本艺术家。

横尾忠则,1936年6月27日出生于日本兵库县西脇市,3岁作为伯父横尾诚起夫妇的养子生活在和服绸布店,作为独子被万分宠爱,这段童年对他今后起着一定的影响。少年时代的幸福生活给予他很多的创作灵感,在1974年,38岁的横尾说“我全部的画作可能是来源于对幼年时期的乡愁,我的幼年时期真的非常美好,我绝对不想变成大人。”在绘画作品中频频出现的众多主题和他幼年时期的记忆和少年时代接触的冒险故事不无关系。1980年后的绘画主题逐渐倾向于自画像与自传性质。他以自己感兴趣的冒险题材为题材,无意识地描绘类似江户川乱步与南洋一郎文字中那样的冒险场景。1995年的作品《6月27日在子宫内部发生的事情》是以横尾忠则诞生日为现实背景所创作的具有表现主义特色的作品,画面表现的是驾驭着鳄鱼的壮年从右边象征母体的膨胀球体中飞跃而出的瞬间,驾驭并与鳄鱼战斗的壮年形象来自连环画作家山川惣治(1908-1992)的作品《少年王者》,与鳄鱼面对面的3个少年侦探则出自推理小说家江户川乱步(1894-1965)的少年侦探团形象,而侦探是他少年时代所倾心的“冒险故事”中重要的元素之一。

横尾忠则的冒险题材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10年间不间断地持续着。横尾将这种冒险故事作为一种人生哲学,这种哲学是他对自己存在的一种考察。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自己是谁?而在作画时,这些问题时常会出现。对冒险的执着开始于十多岁的时候,不停地思考与不停地前进,铲除自己未来生存的阻碍,对孩童时期的他来说就是一种冒险。通过绘画回归本体,追溯本源,而他在作品中多次出现的“回归母体”的主题并非简单地描绘自己的出生,是人类的过去、现世与来世。这种出生所带来的命运感和宿命感,在宇宙的映衬下显得无比渺小,横尾喜欢将作品的大背景以宇宙、自然场景作为设定,这更能体现他的人生哲学思想。不满足于对现实社会简单的描绘,在创作作品过程中他将一种时空的不确定性与少年时期的梦境与成长回忆相结合,看似普通的客观主体,在多种元素的穿插与切换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画面结构。换句话说,他的绘画作品是现实与梦境的结合,既有现实的场景,又有梦境的奇幻。

关于梦的记录开始于横尾小学二年级。描绘梦中从电线杆子盘旋升天的一条飞龙的画作成为他对梦境记录的首件作品,并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梦境记录,并将这些梦境作品发表成册,命名为《梦枕》,在漫长的半个世纪中,保持着记下梦的日记习惯,并于1979年出版《我的梦日记》。

2000年9月下旬横尾忠则在故乡逗留两周,为了准备接下来的《横尾忠则 西脇·记忆的光景》展览,一日夜里与友人一起寻找“记忆的光景”时经过幼年时代时常路过的乡里的模型店,被毁坏且破旧的模型店让他感觉陌生,但随处可见的Y字形状的三叉路口上的建筑与道路景象让横尾回忆起曾经的乡愁,并在之后决定以“Y字路”为主题作为自己重要的绘画主题,他表示并非对现实中的Y字路感兴趣,只是面对将Y字路表现在绘画中的创作有兴趣。而后《Y字路》系列在2001年10月的初次展出,系列的第一张作品便是《暗夜光路N市-I》,画面所表现的黑暗环境下普通的Y字岔路尽头是漆黑的一望无尽的黑暗深处。作品中的“hobby模型店”是他故乡的一处缩影,在此后的《Y字路》作品中还出现了书店和花店等常见的建筑的三叉路口场景。“不管选择左右那条道路,所通向的皆是黑暗,攥紧手里小小的手电筒,缓慢进入黑暗的我想起了孩童时期对黑暗的记忆。”以《Y字路》系列为内容的作品是21世纪初横尾所钟爱绘画主题之一。《Y字路》系列最初所展示的场景给人一种日本昭和战后的黑暗与寂静感,是日本昭和时代景象的缩影。而后的《Y字路》系列更多地展现了日本街道上建筑的多样化与道路的规范性。

在经过人生艺术众多转折点后,从最初在南天子画廊的绘画个展开始,10年后的瀑布系列的绘画、《Y字路》系列的绘画、梦境系列的绘画等等,横尾忠则的艺术风格逐渐成熟,他作品中的自由感时常可见,拼贴、组合等创作手法丰富了他的作品画面,但不管用什么方式去呈现,寻找自我,与自然和宇宙和空间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他所关注的,“自我回归”和“森罗万象”是他艺术特色的关键词,他所描绘的艺术是谁也没有见过的,对于他来说,艺术等于人生,所作主题也是以他自己的人生为主,对于他的人生来说,是没有终点的,而他的艺术也是,没有终点,永不完结。

文/黄露怡(本文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油画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