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冯润芝

文/魏祥奇

2013年11月14日 09:52:20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19世纪中期开始至20世纪初,是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推演的历史时段,及至1919年所谓的现代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中国传统思想和生活方式遭遇近百年的西方文化冲击发展至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现代国家和民族意识的崛起需要得到宣泄。新学培养出来的一批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开始仔细探究和比较中西方文化——民族革命意识的认同使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被重新阐释,客观上这个时期并不具备其生存的土壤:亦因中国文化体系和范畴实在涵义甚广,破碎、局部的批判不足以摧毁其机制——西方现代思想仅能满足此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想象,并不至触及经济生活模式的实质。但本着“西学为用”的实用主义思想,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生活和思想景观的确引起了变化,“现代意识”通过一系列的“运动”转变成为一种文化价值观:反映着时代情绪和语境,是“进步”的代名词。宏观的历史学眼光值得借鉴,但这种为研究而主观界定的历史学分期的致命弱点在于:横跨于这个时间点的人如果并没有意识到“传统”和“现代”二元概念,以上展开的叙述易陷入概念化的尴尬状态。的确,探讨这个历史节点上的个案对研究者而言是非常有趣的经历,传统和现代的话题交合,历史生态格外丰富。本文的研究对象,广东番禺藉画人冯润芝,生于19世纪中期逝于20世纪40年代,其绘画即展现出传统与现代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认知话题:中国美术的现代化是在一种怎样的思想背景和文化资源上进行,其所呈现的历史和社会情绪、现代生活场景与传统语言又是一种怎样的接触形态?冯润芝于广东现代画史,或可给予某种解答的信息。

冯润芝,又名砺石,晚号禺山老人,擅长人物画制作。笔者仔细搜索相关其研究,仅得陈继春先生小文《百年来无人问津的冯润芝在画史上有何地位?》(发表于《南方都市报》“广州画卷”专题第17期,2008年7月31日)。陈继春的主要文字信息依据仍是郑春霆先生《岭南近代画人传略》中的相关记述,又通过现居于澳门的冯润芝子冯戒闻得知一些信息,如“抗战时期冯润芝居于香港,又因赈灾画展而移居澳门”,冯戒闻称其父于1939年逝世,而非郑春霆所载之1937年,并且在澳门出席丧礼的有高剑父等人。在本文所附之传略中,需要补充的几个信息是:冯润芝为番禺明经村右里人;而其中“遂与俱至广州,游于某名画师之门”,冯戒闻称“某名画师”为法国驻广州领事馆的领事夫人;其绘制了广东民间《通胜·二十四孝》插图和警世导善读物绘图本《孝淫果报录》;而冯润芝的弟子主要有关蕙农、罗叔重、邓芬、罗卓、陈少斋、黄鼎苹、马慈航等,受其画法影响者不少;冯润芝私淑钱慧安,曾为屈臣氏、两仪轩等商行绘制了大量的月份牌画,尤其是月份牌王关慧农就是受到冯润芝指导。这些散碎的线索大致勾勒出冯润芝的生平轮廓,然而很遗憾,作为极受时广东画坛推重的人物画名手没有进入现代画史研究者的视野。

广东画史中的伍学藻、汪甫、蒋莲、德堃、苏六朋、苏仁山等皆擅人物,甚至任真汉在《广东的绘画》(1941年广东文物展览会编印《广东文物》,第691页)文中称:广东的人物画家比之中原的作家们有更高的成就,在粤文物展中就可以举出三个人,蒋莲、苏仁山和苏六朋。及至清末民初,擅写人物画者主要有郑苌、李瑶屏、黄少梅、冯润芝、尹笛云、谭云波、邓芬、黄般若、黄少强等等,或者可以这样说,广东画人大多花鸟、山水、人物皆擅,尤其是广东国画研究会的传统派画人,如赵浩公、容祖椿、李凤廷、罗卓、黄君璧、冯湘璧等皆有人物画传世。人物画亦分科,有仕女、风俗、佛像、文士凡此种种,而传统派画人亦均有表现,尤其是其中的佛像画一类,制作最多,这是因为国画研究会的很多老画人皆信奉佛教,且研究会的会址和展览空间就在广州六榕寺内,受会员铁禅主持赞助,每年的浴佛节展览佛像画颇多;其中冯润芝、黄般若、罗海空即以佛像画获得盛名。笔者手上有黎耦斋主编,香港非非药局1928年发行的《非非画报》第一期,其中有“画佛”专题,刊载了冯润芝、冯少芝、尹笛云、尹如天、杜其章、黎耦斋、罗海空、胡少遽、黄般若、李宝祥等人的佛像制作:冯润芝绘一长眉僧人坐禅山洞,以植物叶为垫,其前有化缘用白瓷钵,山洞口草石杂置,视界开阔,老僧神态自怡,口中念念有词状。亦于是年《非非画报》第二期设纪念屈原专题,有刊冯润芝《屈子抱石沉江图》,画风甚粗犷,似有陈老莲笔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有冯氏1917年制作的《无量寿佛》图轴,绢本设色,馆藏编号73·803,纵152cm、横42.5cm。款识:无量寿,蒲仙先生老法家教正,丁巳冬,砺石山樵冯润芝写;印章:润芝(朱文)。款识:容仲生补景;印章:祖椿之印(朱白文),□□(朱文)。藏印:斑园所藏(朱文)。相关冯氏画作的信息笔者未有更多直接资料,粤港地区美术博物馆和收藏机构所出版的图录亦鲜有录入。

关于冯氏参与的相关画学活动,有年表可作为补充:1905年9月24日《时事画报》创刊:潘达微、陈垣、何剑士任编辑;时事画的主要作者有谭云波、冯润芝、尹笛云、罗宝珊等。1910年9月,潘达微、冯润芝、尹笛云等创办《平民日报》,为内地第一张革命机关报。1918年本年,广州《天星日报》每日有随报附赠之画刊出版,白纸石印,作者为:潘达微、莫澄斋、冯润芝、洗少麟、邓万岁、李耀屏、高剑父、黄鼎萍、冯湘碧、程竹韵、谭云波、刘鸾翔、崔鸣周、尹笛云等。1927年冬,广州大火,国画研究会香港分会于陶园酒家设“书画助赈即席挥毫会”,傅寿宜、温其球、姚粟若、冯润芝、张纯初、高奇峰、张坤仪、胡毅生、林植勉、萧娴、杜其章等均有参加,画就立售尽。1928年5月26日,《非非画报》创刊;社长兼督印为杜其章,总编辑黎耦斋,撰述部有劳纬孟、谭荔垣、关楚璞、罗海空、黄鹏、罗今生、邓尔雅、薛超民、农稼群、邓晃云,美术部高剑父、高奇峰、冯润芝、尹笛云、潘达微、邓芬、黄泳皋、胡少遽、张云飞、李宾祥、冯少芝、何颖量、帅铭初、尹知能。1928年,国画研究会在出版的刊物中刊登会员182人名单中有冯润芝和冯少芝。1929年3月3日,书画文学社假座陶园酒家,开春节第一次雅集;到会者有胡少遽、杜其章、尹笛云、冯润芝、劳纬孟、陈淆舟、潘耀眉、黎耦斋、冯少芝、尹如天、杜子英、尹知能等20余人。及至1939年冯氏去世于澳门。此中冯氏在1905至1910年参与广州诸多与社会革命思想有关的时事画绘制工作,倾注了大量的精力,绘制了大量时事画插图,显示出积极的现代思想意识,或者是其一生画学活动的特殊经历。

其中颇为值得称道的,乃是1907年开展的广东图画展览会,冯润芝以生纸本水墨画法临摹了意大利某古典风格艺术家的一幅《裸体图》,其画幅高1尺5寸、宽9寸,后刊载于1908年《时事画报》的第7期。这无疑是一种极具前卫性质的实验行为,笔者仅从较小的图片资料知冯氏绘制的手法颇细腻,虽背部稍有造型瑕疵,但素描关系、光感和透视均已掌握,用笔亦流畅。此画页旁刊载高剑父画作《时哉勿失》为传统风格花鸟画,可知冯氏较为开放的个人情趣,时观者之诧异可想而知。如传略所言,冯氏早年曾学画于法国驻广州领事馆的领事夫人,那么接触这些西洋人体画和西洋画法便自然而然了。在此时的时事画绘制中,冯润芝便经常使用透视的空间处理方式来表现场景,加之人物造型、服饰依据现实“写生”,成就极高。同时参与绘制时事画的谭云波、尹迪云、潘达微、李瑶屏等人,均表现出西方画学体系的影响,或者与冯氏之影响有关?

至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冯氏亦年事较高,包括参与广东传统画人的雅集(最为着名的是国画研究画学活动),而又受佛学影响,有一种强烈的归隐之感,其所绘制佛像,完全摆脱之前的社会意识,传统笔意、形式、精神气质均与传统契合。画学思想回归传统在1920至1930年代是中国画坛的主流,上海、北京、广州的传统画学群体对中国传统画学均进行着一系列的研究和出版活动,冯氏晚年的画学思想似乎受此影响。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