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超逸脱尘 空灵清润

2013年11月11日 11:24:11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意懒则浅薄无神,不能书画。”石涛题跋。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堪称中国绘画史上论画说理最为透彻的画论,它不做无痛之牢骚,切中要害,论述深刻,而且体例完备。这与石涛为了与当时主流画家“四王”论战,行千里路以“搜尽奇峰打草稿”,并结合自己的绘画体会,提出了许多有益的画论有关,如上述的“气胜说”及“一画论”等等。谈到气,笔者想起了福建美协副主席王来文的花鸟画,因为笔者先前在看了其花鸟画后,激情澎湃,遂随笔写了《气贯荷藤》一文,这是我对其花鸟画的第一印象。

(一)

笔者今日再次提笔,也正因有感于石涛的“气胜说”。王来文的花鸟画给人以恬静之散淡,这与其内心之平和有密切关系。笔者那日陪同王来文拜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着名古书画鉴赏家杨臣彬先生。宾主坐定后,就当前书画界等各种现象进行了热烈的探讨,随后王来文拿出了自己最近刚画完的册页。杨臣彬先生看完后,赞不绝口,称其画气息清雅,画面脱俗,墨色清润,很好地继承了明清花鸟画传统。杨臣彬先生浸润古书画几十年,且对中国画传统有着很深的理解,他不但是一位眼界开阔的鉴赏家,更是一位有着很深功力的书画家,他的评价想必是中肯的。

正如杨臣彬先生所言,每赏王来文的画总有一股清气扑面而来,我想这也正是他的画作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就文章和绘画而言,气者,乃指气息、气韵也。气,对于一幅画作、一篇文章的重要性可见于谢赫的“六法”,亦可窥于陈善的《扪虱新话上集》。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画有六法,第一便是气韵生动;而陈善的《扪虱新话上集》卷一曰:“文章以气韵为主,气韵不足,虽有辞藻,要非佳作也。”可见,气乃一幅作品的精神和生命。有了气,画作就会鲜活,乃至跳跃起来。王来文的画就是这样充满着灿烂精神的,他笔下的一擎擎墨荷,一缕缕紫藤,满满地注入了画家心中的雅逸之气,一颦、一舞皆非凡间之物。王来文斯文的外表与内心的澎湃激昂互为映衬,因此他以大写意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与热爱,然而在画面上流露出来的清、净、雅恰恰与其儒雅的外表合二为一。故曰:画如其人。

(二)

八大山人用笔平、圆,书法取法高古,极具禅意。其心极为平静,这种平静孤寂的心态,再加上他对画面的高度概括,使得其画极为简约厚重,从而营造了荒寒、散淡的境界。这种荒寒、散淡被视为中国画至高的创作境界。八大山人的荒寒、散淡的境界归结于“写”的功效。这种“大写”的率意不由让人想起王来文的大写意花鸟画。《玉有香》堪称王来文大写意墨荷的代表作。一根遒劲的线条遥遥而上,支起了一个莲蓬,旁边是一株反向的墨荷,这片大荷叶与莲蓬及墨荷的枝干互为依托,画面甚为简约。

然而,这两根苍遒而又平圆的荷干使得画面变得厚重,并且有脱尘之感,从而营造出一种超逸的意境。在画面的构图上,王来文显然是汲取了八大山人的简约凝练之风,然而,对八大山人的学习与理解,王来文并未停留于形式上,而是深入挖掘其内涵,最终他将创作归结于书法的线条和禅意。于是我们看到了王来文的书法从颜体(颜真卿)转为汉隶和汉简上,这种转变使得其线条变得更加高古,更加贴切于画面;当今的喧嚣、浮华与八大山人当时那种孤寂的禅境渐行渐远,所以,当很多画家一边沉迷于莺歌燕舞中,一边高呼学习八大时,这种学习显然是南辕北辙。有一高僧友人曾说,有禅机者有禅意,禅机是缘也,前世之缘,今世之续缘也。当然笔者无意于争辩唯心与唯物的高下优劣,只是王来文的这种禅机显现其实是其禅心的流露。王来文对佛、道文化浸染多年,佛、道中友人甚多,所以王来文的墨荷与八大山人的禅境一拍即合。有友人问我,王来文刚过不惑之年,其画却有如此之境界,何也?答曰:内化渐修。友人恍然大悟,从此更加关注王来文的画。

文/陈裕亮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