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学画心得

2013年11月11日 11:14:04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文化,心之所动也,心外无物。”马一浮先生的这句话言简意繁,使学画的我想了很多。文化是为人的,与人无关或不利于人的即是“无物”。绘画又谓之曰:“画者,文之极也”、“夫画者,从于心者也”。作为一个学画的学子在学习时自然应该关注的便是文、画和心之间相互的关系。

为文的目的在于养心,了然为文之理,为文之道则释然。“夫画者,从于心者也。”(石涛《画语录》)于是审美之所、观物之心自具,为文为画皆自能超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画亦是我们为文之后又一修身了。而为文为画又皆因与人相关之物缘起。物皆自然中物,亦是个体,每个个体生命都有他存在的意义,都可以释放出他生命的价值。物尽其性,知性方可究心、养心,坐究八荒、究天人之际。然“究心”与为画虽百虑为一,为画亦有为文之途。

东晋顾恺之,博学多才,有三绝之称。其画《云台山图》,虽已无迹可考,然独作山水画、始立门户者,始自顾恺之,故有山水画之祖之称。再后来如宗炳、王微等人,山水画于他们为之一变,晦迹林泉、喜以笔墨自娱。隋有名匠若展子虔,董伯仁。展子虔山水细描色晕,虽刻画描摹然神意具足。有唐一代,绘画备极绚烂,人物画尤甚,山水花鸟亦渐趋成熟。张璪提出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究心外之物,有关无关,自在取舍。画成为以心寄物、托之以画、写心达性之载体了。及五代、宋初,山水画高度成熟,有了“百代标程”、“照耀千古”的山水大家,若荆浩、关仝、李成、范宽、董源、巨然。此时,文与画不分,蔚然成为中国画屹立世界之林的特点了。他们大多为隐士,志行高洁,博通经史,穷造化之理,写胸中之所寄。写物之性,缘物寄情,他们为山水立品,此时人与自然相化,山川即我,我即山川也。我之为我自有我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性之使然“画如其人”。由此可知,为画者先是冥心搜讨,为文究心参功造化,心性所致,大获我心,垂千秋而成流派。

自此中国绘画独特的传统文化性得以显现,文的载体开始独立行藏。自隋朝开科举考试之后,普通文人亦为将为相,入主文坛。君子渐多,开始参与绘画或者鉴赏品评。文人因有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学素养及高尚的人品,发其文,吟其诗,绘之以图,把玩于案头、张绢素于壁上,以绘画作为精神载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自然有三层意涵:物理的自然,人文的自然,境界的自然。老庄多为人文的自然,即指人的自性的发挥。即由道性自然,说到了人的自我化育;庄子则将“自然”引向人类的本性,再由人的本性导出人的任性、任情于安性、安情两途。前者属于人文自然,后者属于境界自然,这又进入为文之道后的“心”了。

文/郭文杰

(责任编辑:易笑薇)